提起早年賣豬仔移民海外的華工,想起胡金銓千等萬等,等到資金開拍卻病逝的《華工血淚史》電影大計。當傳聞吳宇森準備拍攝,完成胡金銓的遺願,心意可嘉,但吳宇森近作《烈血追風》失收,不知會否影響這計劃,抑或先拍更迎合美國市場的題材?
我不大看好《華工血淚史》,因為怕看同胞血淚,把華工在美國的血淚史拍成武俠化,難度很高。《黃飛鴻之西域雄獅》和《中華英雄》也觸及華工在異鄉大展拳腳,說服力都不足夠。較好玩是成龍做現代香港警察,到美國度假探親時歷險的《紅番區》。
妙在數十年前暢銷國際的法國自傳體小說《巴比龍》(Papillon,法文原意是蝴蝶),作者HenriCharriere本身是老逃犯,在書中自述從魔鬼島逃獄的經歷,逃到加勒比海某島時,在叢林沼澤遇到一個華工,是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義助主角逃生。這只是該小說一個小插曲,但印象中描寫得頗為奇特。
《巴比龍》在七十年代初被荷李活拍成賣座片,史提夫麥昆主演,德斯汀荷夫曼合演,只拍到逃出魔鬼島便完了,不拍繼續逃亡的下文,因此沒有出現那個傳奇華工。
當年華工當中,肯定有某些文武高手,然而要拍得逼真、精采,又能吸引新世代,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