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殊主義形同新帝國主義

布殊主義形同新帝國主義

不久前美國政府公布了布殊總統的《國家安全戰略》,這一文件的發表立即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觀察家們對這包含了所謂「布殊主義」的主要精神的文件褒貶不一。右翼人士認為《安全戰略》將有助於加強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左翼人士則持完全相反的看法。

《安全戰略》過份強調了美國企圖用軍事手段維護其「超級大國」地位的決心。「先發制人」戰略實際操作時風險很大,後患無窮。除了左右翼人士對此戰略的分歧之外,《國家安全戰略》可以說是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更多疑慮,而不是消除了世界各地日益增長的反美情緒。當然,《安全戰略》文件中並不是毫無正面的內容。布殊總統將繼續推動全球化,向第三世界提供更多的經濟援助,並促進民主化和改善人權。可是,文件的二個主題給這些正面的政策內容的可信度打了很大的折扣。
《安全戰略》的最重要的主題是美國將永久維持其軍事超級大國的地位。根據這一文件,華盛頓將不允許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擁有和其實力相當,或超過美國的軍事實力。為達到這一目的,美國將一方面維持高額的軍費開支和保持一支佔有絕對優勢的武裝力量。另一方面,美國將視任何企圖在軍事上超越其實力的國家為敵手。

圖稱霸全世界
布殊的這一主張引起兩種質疑。首先是冷戰結束後對世界和平最大的威脅不再是核大國之間的軍備競賽,而是非軍事的威脅,如分貧困、環境污染、疾病、販毒,和非法移民等全球性的社會經濟問題。因此,美國不應該將有限的資源浪費在軍備上。另外,這一主題使許多人感到美國似乎有「新帝國主義」的戰略企圖,謀求永遠稱霸全世界,這是和美國歷來主張的民主、平等的價值是背道而馳的,在道義上是站不住腳的。
文件的第二個主題是「先發制人」戰略。由於美國過去五十年中的國家安全戰略的基本方針是「威懾」,即美國將大規模的報復作為阻止外來侵略的主要手段。從「威懾」轉到「先發制人」可謂是戰略質變。

但當「先發制人」成了美國的國防戰略,卻帶來新的問題。國際法允許國家「自衞」,但並不主張「先發制人」。這是因為「先發制人」的標準很難定。美國如果實施新戰略,世界安全和美國自己的利益可能都會被損害。一方面,美國可能變會捲入更多的武裝衝突,尤其是在中東地區。另一方面,擔心捱打的恐怖主義集團和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有可能效法美國,亦採取「先發制人」來襲擊美國在全球的利益,甚至美國本土,形成惡性循環。

明顯針對中國
對中國來說,《安全戰略》是引起警愓的一個文件。從美國來看,世界上唯一能有實力將來在軍事上趕超美國的是中國。文件有關中國的部份中很不客氣地指出中國的軍事現代化是「威脅鄰國」和「走一條過時的路」。除了這一很明確的警告之外,使北京不悅的還有三點。一是有關台灣問題的立場。《安全戰略》重申了美國將按《台灣關係法》對台灣自我防衞的承諾。但隻字不提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二是《安全戰略》在闡述和主要大國關係時,中國被放在最後一位(排在俄羅斯和印度之後)。美俄和美印關係的正面內容都在質量上要超過美中關係的正面內容。三是美國對中國共產黨維持一黨統治有極大的反感。文件毫不掩飾美國最終希望看到一黨統治在中國的結束。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發表和伊拉克危機並不是偶然巧合。整個文件可以被解釋成是為美國對伊拉克採取「先發制人」打擊提供理論依據。如果布殊在伊拉克獲得全面的軍事和政治勝利,那麼《國家安全戰略》的精神將長期主導華盛頓的外交政策。如果布殊在伊拉克受挫,這一戰略極可能是短命的,因為絕大部份美國人民將不會繼續支持一個富有「新帝國主義」色彩的高風險全球戰略。
美國卡內基國際關係基金會資深研究員 裴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