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讀者看到「五萬元可以變3750億」這個標題,或會隨即聯想到一些騙徒,利用人的貪心本性來行騙。筆者本月初在一份本地報章上看到一則有趣新聞,提及的正是一名墨西哥老婦在銀行存入5萬元後,由於銀行方面出現錯誤,未有把存款利率由高通脹時期高達149厘的利率調低,每年以幾何級數的形式增加,到10年後才發覺有高達到480億美元,即相等於3750億港元的存款。
雖然銀行指是由於人為錯誤,要求法庭判銀行毋須支付該筆款項予該老婦,最後法庭認為銀行需要尊重合約精神,無理由拒絕客人提款,所以判該老婦得勝。銀行再向最高法庭上訴,雖然未有最終判決,但筆者相信結果只會一樣。
筆者之所以引述這個個案,其實是想說明在金融界中,任何一個數字或小數點都不可以有差錯,當中可能是代表數以億元計的財富,若稍有差錯,輕則可能只會令到投資者稍為損失一二百元,重則可能令到一間企業倒閉。
就以7月份港交所(388)推出的除牌機制為例,雖然目的是希望令港股能更健康地發展,掃除所謂垃圾股,但當中所涉及的投資者眾多,在仙股股災下,超過58億的財富一下子被蒸發掉,部份不符合持續上市條件的細價股,最終更有可能會被監管當局以紅牌趕出場。
在這件事發生之後,大部份行內團體都有向當局游說,但所得出來的回應就是會作考慮,又或者搬出為本地投資者着想的旗號,加以拒絕。筆者一名友好的公司就因為細價股大跌後,生意大減而步上快將結業之路,行內已有人預期今年年底後,相信將會有更加多小型證券行結業,影響到行內人士的信心。所以,作為監管機構,應該更小心處理有關除牌建議的事項,尤其是股市活動並非個人行為,而是一個集體行為,自古有云「蟻多螻死象」,因此,促請當局不要低看群眾所帶來的力量。
鼎康御泰證券研究部副經理 彭偉新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