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已經歷了連續46個月通縮,即是說,其間本地不斷上演「賤物鬥窮人」的慘劇,特別是最近一個月,鬥平鬥賤的遊戲已到了肉帛相見的程度,例如各大地產商和樓市分析專家,在過去一年多不斷預測樓市見底回升,但樓市卻持續下滑,最近更在公開發售期間,各地產商都鬥減價搶客,令任何買家頃刻間嘗到蝕本滋味,這怎不教任何想買樓的人心寒。肯定以後靠大劈價來促銷的效果會大減,這是典型愈買愈平的通縮心態。
最近的鬥窮遊戲更發展到代表窮人飯堂的快餐店,兩大快餐連鎖店也推出折扣優惠爭客。過去兩年,那些以中層階級顧客為主的酒樓餐廳已大量結業,原因是中層階級消費力大減,很多已沉降到光顧快餐店,所以快餐店和茶餐廳曾經大旺。如今快餐店也劈價爭客,即是社會上的沉降繼續。
快餐店的減價戰雖然慘烈,看來還不至於蝕本經營,但最近卻有數家旅行社把旅遊費用減到驚人程度,客人只要付38元便可遊深圳。要知道單程火車票到羅湖也要35元,更遑論到深圳遊玩,這簡直是以老本自殘了,真不敢相信香港已到如斯困境。
有些專家認為,只要物價大幅下降(包括資產價值),香港便可恢復競爭力,但競爭力的提升卻不是全靠物價便宜,還有那些阻礙競爭力的偏高工資,特別是公務員體系和那些公營機構的薪酬,政府硬是動彈不得。
而且任由物價狂跌來達至競爭力的恢復,是一個行不通的概念,因為物價下跌不純是價格數字機械式變動這麼簡單,在價格持續下跌過程中,必然衍生很多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的不斷累積加深,又進一步帶出更大的經濟問題。例如樓價快速下掉,無疑很快解決了高樓價問題,但卻替社會製造數以十萬計的負資產者,不但威脅銀行的貸款質素,同時毀掉了中產階層的財富累積,直接令社會消費萎縮、投資意欲不前,也是造成本港近4年來飽受通縮之苦的原因。
通縮令各行各業舉步維艱,在物價日益低殘、賤物鬥窮人的環境下,百業不可為,結果是大量直接投資(directinvestment)的資金流出香港。
根據最近一期滙豐亞洲經濟分析,僅過去半年,不斷有超過200億元的直接投資資金流出香港。直接投資與一般金融投資不同,前者是所謂投資做生意,是直接創造職位的,直接投資萎縮是造成香港經濟不前、失業率增加的另一個原因。
諷刺的是,本來政府的如意算盤是要通縮令物價下調,營商成本降低便會吸引投資來帶動經濟,但他們看不到經濟環境是動態的,牽一髮而動全身,不當的政策改動,觸動了萬千市民的心理預期(現在是通縮預期),結果是普羅大眾緊縮開支,令政府好心做壞事。一向以來,單靠寄望物價回落去達到降低營商環境,而不去觸動通縮元兇的聯繫滙率,結果還是在通縮的死胡同兜兜轉轉而已。
近日,董特首在公開場合言及大跌的樓價是通縮的主因,財政司司長梁錦松也急不及待唱好樓市,看來他們也意識到「賤物鬥窮人」政策其實是死路一條,但不改動聯滙,通縮還是會繼續下去的。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