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零售市道自97年金融風暴後一蹶不振,其中百貨業是重災區之一,日資百貨大舉撤出;華資百貨不斷縮減分店,可見本港百貨業形勢嚴峻。不過,業界仍認為該行業有可為,只在乎有沒有因應情況轉變而作出自我改進。 記者:陳健文
自98年開始,本港每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大部份徘徊在150億元水平,與97年動輒達200億元的情況相比差得很遠。千色百貨總經理尚大衞說:「本港百貨業不是完全無得做,從有行家仍然能夠繼續賺大錢就可以知道……我個人相信只要做好充份準備,要賺錢不是完全沒有辦法的。」據了解,全港共有6間分店的千色百貨,於02年上半年仍錄得盈利。
另一家在本港經營4間百貨公司的百年老店先施百貨,其總經理龔乙飛亦認同有關看法。他指出,因為受到大圍市況影響,現時本港百貨業確實是較97年時難做,但亦不是完全沒有可為,簡單而言本港百貨業要清楚知道自己於市場所扮演的角色。
「以先施為例,集團的目標顧客為30至50歲、每月家庭總收入約為3萬至6萬元的一群。先施將資源集中拓展該顧客層,其他如口味變化較快的年輕人市場,將不會投以大量資源發展。」龔乙飛說。
尚大衞更指出,像現時各大零售商只是「鬥平」,是沒有出路的,最重要的是對症下藥,如要為過時店舖進行裝修,並要積極引入新產品,以保持客人對產品的新鮮感。他說以千色百貨為例,每月均會跟數據改動產品組合,以迎合顧客的要求。
「粗略而言集團將所有產品分為15大類,會於每個月檢討該類別產品的受歡迎程度,盡量調高受歡迎產品所佔的比例,並調低受歡迎程度稍遜產品之數量……現時集團更在研究新一代處理產品數據的軟件系統,以期更能掌握顧客的口味。」尚大衞說。
龔乙飛則表示,因應市民消費模式的改變而將各區分店「地區化」,亦是百貨業現時必須所走的發展方向之一。他引用先施為例子,集團目前除了集中資源發展較年長的消費社群外,旗下4間店舖內的產品組合亦已不盡相同,以迎合各區客戶的要求。
在晨光再度來臨前,千色百貨及先施又是以甚麼的態度對待呢?「千色百貨從來不會因為經濟情況而對前景抱消極態度,以目前的市況為例,該集團依然保持要繼續投資及發展,尤其是感到市場已到了谷底……現時所做的均是為了日後本港經濟起飛作好準備。」尚大衞說。
「本港大圍市況仍然是最大的影響因素,不過,本港零售市道是否已到了谷底則仍是未知數……該集團仍然會繼續採取捨易取難的策略,發掘較富有、較年長的消費者市場。」龔乙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