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政治問題不是香港人討論的首要問題,但近個多星期以來,基本法二十三條要立法的大是大非問題,迅速佔據了新聞的主要位置,成為港人關注的要點。
關注是應該的,特別是報刊媒介有切身關係在內,筆者作為揸筆人要討論時人時事,要涉及敏感的議題,更是不可不談,但筆者請新聞界與政界人士不可忽略社會問題,特別是經濟日差,低收入者與失業者的苦況。
有一個說法,是現時風平浪靜,是為二十三條立法的最好時機,筆者倒認為是董政府故意挑起事端,轉移公眾輿論對其問責制失敗、經濟失敗、民怨四起的情況下的一記高招。當大家都將注意力集中在二十三條的時候,港府的「內政」失誤就可以放在一旁,港府一些對付弱勢人士的苛政,例如準備減綜援百分之十,就無人理會,這豈是廣大市民的福氣?
港府以為港人為吃飯權而愁的今天,大概沒有興趣理會二十三條的立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許是對的。但長遠地看,傳媒會有二分化的表現,一是避開敏感政治議題,多多關注港府的施政,除非是不必理會讀者人數的官報,民營報紙為了向讀者交代只好在民生問題上採取更偏激的態度。另一類傳媒工作者與社會活動者的策略,就是採取與惡法對着幹的態度,專選有關二十三條的題目發難,兩者都只會令到董政府更難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