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責大歷史斷層學

問責大歷史斷層學

牛津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 博士研究生沈旭暉

問責制傳說是劃時代傑作;近日所見,時代進退,誠因人而異。史家黃仁宇的上下間隔論,以大歷史評政府管理的不同檔次,似為這煮鶴一「劃」,提供焚琴註釋。
黃氏認為現代化一大目的,就是讓政府管治上傳下達。封建中國極盛時中有冗官、下有豪強,「國家不能按數目管理」,政府已是空中樓閣,空中大老已是白忙,最高指示已難直插基層。當滿清對士大夫失控、又取締連結上下的科舉,管治更全速崩潰。直至國民黨令高層政治現代化、共產黨把基層納入版圖,中式間隔才業告消亡。
香港無疑「按數目管理」;但責問了,層是否斷不了?
回看港英時代,政府利用殖民間隔素有心得。殖民學家建立公僕大縱隊,為人民「技術性」服務;由上而中一層,遂有奶便是娘。對下層群眾,英人則予以半愚民,軟硬兼施邊緣化政治意識,再通過中層菁英,讓經濟主導社會上向力。上中下構成一條辮式「不光榮聯盟」。
回歸前後,聯盟卻巧合地瓦解。民眾獲半民主、傳媒得濫自由,基層便不再受貴人掇弄;加之市局被殺,下情難達天聽,「普羅大眾」居然漸成孤立無援的利益身份。調和陰陽的公務員慢慢化成政治中立、利益不中立的團體,擁有團體自保意識:上有決策,下有策略性選擇。自此社會三教九流,都找不出各自心儀領袖,建造了全方位斷層的特區。

發揮問責彌補功能
其實問責制的間架性設計無疑有彌合管理間隔的盼望。董老希望不動中下層一兵一卒,只靠十一位同志,便令個體意識日深的中層公僕撥亂反正;靠同樣十一人指揮意識抽離的下屬,也能「在握」民情。
惜乎其斷層灌漿手術,只以馬基維利旁門為重。讓公務員意識流散、立法迫其薪酬調整「基層化」,靠的是換名精神領袖、發箋丹書鐵卷等輕度高壓,卻打不進中層靈魂。利誘市民為政府站台、營造社會向心力,靠的是公關伎倆、廣告口號等高度低壓,卻怕愚民難持久。
其實港英主宰香港百五年,最拿手行政吸納;港華政府消弭斷層,同樣能在問責基礎上雙重吸納。首先,與其迫公務員自覺,何如釜底抽薪,打散公務員的利益團體意識:從外界吸納高薪高人之餘,更廣泛推動中層公僕與外界私僕互通。公不公、僕不僕,政府由上而下不再單一依靠,公務員不再有劃一意識,上中男女便能再苟合。
對下層管理,政府則無妨大規模吸納基層民意代表,進入政府的弼馬溫入門品位。當普羅大眾雞犬升天,問責官員在偏聽公僕與兼聽師奶外,又有民意貼身選擇,鑄造由下而上的管理主軸,何樂不為?
歷代皇帝以為撤掉身邊近臣,全國脫胎換骨,卻不知塵世不因陛下善而善,亦不因陛下惡而惡。孤臣孽子去矣,董君孤家寡人不再;社會上中下層若因此欲斷難斷,家更孤、人更寡,卻掃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