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昨日一個名為「能者自付-藥物供應」研討會上,有醫生及藥廠的代表「踢爆」醫管局的「慳錢」招數,包括將不購買某種藥物的責任推卸到醫生身上、「明示」藥廠以便宜價錢售藥予醫管局等;並有病人組織指,「病人自購藥物計劃」是罔顧低收入人士的能力,又指醫管局的諮詢及透明度不足。
美國商會昨日舉行「能者自付-藥物供應」研討會,共有八個相關組織的代表參與,包括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梁家騮;香港公立醫院、衞生署及大學醫生協會副主席毛家亮;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教育項目董事崔俊明;香港科研製藥聯會執行董事蕭樹煜;港九藥房總商會有限公司副會長吳榮恩;藍十字(亞太)保險公司執行董事張文璐;中文大學藥劑學院助理教授李詠恩及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病人權益幹事彭鴻昌;而候任醫管局主席梁智鴻也有到場旁聽。
梁家騮表示,醫管局定期着醫生將經常使用的藥物排列優先次序,局方向醫生強調是礙於資源關係無法購買全部藥物,但對外時局方卻解釋是醫生認為該藥物不重要。他又稱,醫管局會將一些調查結果作為購買較便宜藥物的原因,「其實唔可以將調查結果獨立用於個別病人身上!」
此外,蕭樹煜稱,醫管局會向不同藥廠「明示」希望調低藥物售價。多個組織均認為,政府推出的「病人自購藥物計劃」諮詢不足,並盼政府可教育市民對藥物的認識,甚至推出認可制度監管地區藥房及藥劑師,令患輕微疾病的市民有信心向他們求助,減輕醫生及公立醫院的負擔。
梁智鴻在台下回應稱,以有限資源難以購買所有藥物,大原則下如何適當運用資源才是最重要。他認為,「各出奇謀壓價係普通嘅事,最重要係最終無病人受損」!
醫管局發言人回應稱,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公營機構,該局必須有效運用公帑,使病人獲取最大利益,醫管局在一九九六年成立「藥物建議委員會」,考慮不同國家引進藥物的情況準則和機制,以及本地醫生的專業意見和研究資料,自該委員會成立以來,公立醫院先後引進了七十多種新藥,過程是公開及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