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聯匯香港經濟好不了

維持聯匯香港經濟好不了

時事評論員 陶飛

報載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及圖書服務部建議就聯繫滙率制度進行研究,並邀請本地金融服務業及相關商會代表及學者,就聯繫滙率制度表達意見。後來因為這個消息導致港元滙價波動,立法會因而立刻終止研究,而港元滙價也隨着終止研究而停止波動。

持續數年陷於通縮
官方機構檢討聯滙制度是敏感的市場訊息,會造成短期的滙率波動,但是,不可以用「檢討聯滙制度會造成滙率波動」為由,為政府不檢討聯滙制度作辯解。聯滙制度幾年來對香港經濟造成負面影響,使經濟復甦遙遙無期,這差不多已是共識。正因如此,理性的預期是:理性的政府應改變聯滙制度,把港元貶值,讓香港經濟迅速、公平、少些痛苦地調整。市場不會理會政府支持聯滙制度的聲明,因為歷來世界各國的政府在不得不放棄某一固定滙率或特定的滙率制度的一天甚至幾小時前,都會發表強硬的「死撐」既有制度的聲明。
「官方機構檢討聯滙制度」這個公開訊息,可以作為市場對港滙作投機買賣的協調工具,即投機者預期其他投機者知道這個公開訊息時,也會作投機買賣,因而一起投機買賣。但是這種預期的前提是,市場判斷政府可能或將會放棄聯滙制度,否則滙率波動只會是短期的,也不會導致聯滙制度的崩潰,因為投機衝擊港元並非是沒有成本的。關鍵在於市場判斷政府是否不得不放棄既有制度。
現在,香港確實並非不得不放棄聯滙制度。特區政府雖然連年赤字,但香港還擁有龐大的財政儲備,而且政府似乎是不惜一切地要達致財政收支平衡;外滙基金的資產負債十分穩健,而且聯滙制度經過金融風暴後的「七招十三式」改革,更能抵禦投機者對聯滙的衝擊;中央政府也一再表示支持聯滙制度,這都表示短期內香港仍然可以維持聯滙制度。
問題是維持聯制度對香港是否利大於弊?維持聯制度的。

另一方面,維持聯滙制度的弊端也是顯然的。簡而言之,目前聯滙制度導致通縮,即商品和資產的價格、工資水平持續下跌。去年和今年首六個月,香港的消費物價指數分別下跌百分之一點六和二點九,南韓則上升了百分之四點一和二點六,馬來西亞上升了百分之一點四和一點七,新加坡上升了百分之一和下跌百分之零點六,台灣則輕微下跌百分之零點一也不夠。

現時檢討後知後覺
由於需要透過衰退和失業才可以使價格和工資水平下跌,而失業、減薪、資產價格下跌的負財富效應和未來價格下跌的預期,使消費者減少或延遲消費,價格水平下跌也使實質利率上升,因而投資低迷,這些都是香港人幾年來的切身經驗。只要港府仍然維持現行滙率,以及外圍經濟沒有非常有利香港的變化,香港的經濟是不可能復甦的。而愈來愈清楚美國和歐洲經濟發展乏力,期望外圍經濟有非常有利香港的變化,便愈來愈不切實際了。
因此,立法會建議檢討聯滙制度的消息導致滙市波動,最多只可解釋為政府不要公開檢討聯滙制度,而絕不表示政府不應檢討聯滙制度。其實,現在才檢討聯滙制度,已是後知後覺,政府早便應該檢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