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上海市長陳良宇在接受香港媒體記者採訪時說,上海正部署產業結構調整,重點拓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業,如軟件和飛機製造。這一則信息,至少引發我兩點思考。其一跟香港正在進行的經濟轉型有關,即一個都市經濟是否必須擁有高科技製造?我的回答是肯定而明確的,但是不屬於這篇短文的主題,所以略過不論。其二關於上海經濟發展的本身經驗,因為我在上海出生和長大,去年又在那裏工作過一段時間,所以頗有感慨。
記得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中期,傳統的紡織、鋼鐵和造船工業,一直是上海製造業的三大行業,以紡織行業為例,一直擁有逾一百萬的職工。
然而,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上海的紡織行業急速衰落,在中央政府推動下,掀起一陣陣砸紗錠的熱潮,幾乎所有紡織廠都關閉,逾百萬紡織工人加入「下崗」工人的行列。過去幾年,上海街頭多了數以千計的出租汽車,其中大部份司機尤其女性司機,無一例外地來自原紡織工人隊伍。
上海鋼鐵行業和造船行業的情況比紡織行業強一些,但是,傳統的鋼鐵產品的市場銷路每下愈況,輪船固然愈造愈大,但是市場前景也不光明。所以,上海以發展石化行業、汽車製造行業、電子信息產品、家用電器等來代替紡織、造船、鋼鐵等傳統行業的地位。在鋼鐵行業中,則以發展精品鋼材來取代粗鋼材。於是,除了寶鋼這一最近二十年才發展起來的大型鋼鐵綜合企業外,具有四五十年歷史的其他大型鋼鐵企業或併或裁。於是,江南造船廠這一擁有百年歷史、名聞海外的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大型造船企業,其位處浦西的總廠在去年被撤銷,讓位於新的黃浦江大橋。
進入新世紀,上海製造業又遇到新挑戰。一批已經由浦西遷往浦東及其他郊區的工廠開始嫌所在地的成本貴了,開始向其他省市搬遷,此其一。近一二十年迅速增長的家用電器、半導體芯片等行業開始飽和,此其二。於是,就有本文開頭所述,上海市政府再次確定和實施新的產業結構調整。上海欲拓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業,欲研製中國自行設計的飛機和自行開發的軟件產品,所瞄準的正是知識經濟新時代的制高點。其雄心可嘉,前路則不會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