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舉行的德國大選是二戰後鬥得最激烈的一次選舉,執政社民黨與在野基督民主聯盟的得票率非常接近,點票時,基民盟的總理候選人施托伊貝爾一度對外宣布自己當選;最後總理施羅德憑着執政聯盟中綠黨取得比預期好的佳績,才能扭轉劣勢,憑些微多數票險勝連任。兩大聯盟和其支持者的心情在點票過程有如過山車般大上大落。
周日晚的點票過程瀰漫着激烈的競爭氣氛,執政聯盟率先領先,其後有電視台指基民盟反超前,之後又說執政聯盟再次領先,直至周一凌晨三時半,社民黨和基民盟各自取得三成八五選票,社民黨憑八千八百多票領先對手,最後綠黨出奇地取得佳績;而作為基民盟的盟友自由民主黨表現未如預期般好,令到執政聯盟(俗稱「紅綠聯盟」)憑三百零六席,擊敗只取得二百九十五席的基民盟,得以繼續執政。
施羅德欣聞險勝對手的消息後,與外長兼綠黨黨魁菲舍爾一起在社民黨總部會見支持者,強調「我們面前的道路充滿荊棘,我們需要齊心協力度過」。他承認社民黨今次大選所取得的票數,較上次的約四成一票數為少,是一次「非常痛苦」的經歷。
執政聯盟雖然再次執政,但將要面對艱巨的任務,尤其是今次贏得險,些微多數票優勢意味政府的民意基礎薄弱,難以推動對勞工、福利及教育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當局必須先搞好經濟才能爭取更多民眾支持,這勢將影響德國對歐盟擴大和改革中所願意承擔的經濟負擔。
此外,當局還要就因伊拉克問題的分歧,與美國修補已出現裂痕的外交關係。美國「不尋常」地遲遲未祝賀施羅德連任,而正在華沙準備出席北約會議的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更表明不會跟德國防表會晤,顯示施羅德要修補美國關係相當困難。
因此,施托伊貝爾在慕尼黑大本營承認落敗時指出,施羅德政府基礎不穩,「將只能執政一段短時間,我有望在年底組織新政府。」
‧修補德美關係--言論引起德美罵戰的司法部長格梅林辭職;預計施羅德會宣布由德國主力肩負阿富汗和巴爾幹半島維和任務
‧力保歐盟一哥地位--施羅德今後將專注改善國內經濟,以致沒有時間及金錢推動歐盟東擴,如何既能保住在歐盟改革和擴大的「領頭羊」地位,又可減少經濟負擔,將是費煞思量的難題
‧推動國內改革--在國會些微多數議席的優勢,不足以在勞工市場和福利方面推動大刀闊斧的改革;反對派仍然控制參議院,可阻撓政府的立法提案
綜合外電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