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到越南,在開放改革的過程中,選美似乎是必經歷程。一個大問號是:到底選美和開放改革有何關係?答案也許是在禁閉抑壓的社會裏,美多少是一種禁忌,開放後選美就是破禁的象徵。
像阿富汗的婦女,在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教條下,雖未至於束手縛腳,但穿一條burqa,她們由頭至腳踝,全都包裹起來,只剩眼睛前的窟窿。神秘的burqa背後,無所謂美醜,更無所謂自由。但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倒台,阿富汗婦女脫下burqa,原來都愛塗脂抹粉。
共產越南沒有叫婦女穿burqa,burqa不方便勞動,共產之下,誰都穿得一模一樣,如中國未改革開放之前,男的女的都是「藍螞蟻」,無所謂美醜,無所謂個人。但改革開放後,藉着選美,有的是共產國家禁絕的個人主義,以及一個名成利就的機會。
不過,西方選美歷史最少有半個世紀,收視率開始下滑,原因無他,選美只是表達個人主義的其中一種形式和出頭的其中一個機會,今屆的俄裔環姐不履行合約被摘后冠也變得沒有甚麼大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