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匯研究應絕對保密

聯匯研究應絕對保密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系講師 蔡子強

因亞洲金融風暴而名噪一時的美國經濟學者克魯明(PaulKrugman),在《ReturnofDepressionEconomics》中,提到一個政府如果基於經濟原因,需要貶值其貨幣,有三點必須緊記:首先,不要在山窮水盡時才貶值,因為其時人心崩潰,敗象已呈,而且政府此時也缺乏穩住局面的本錢。第二,如果要貶值,應一次過大刀闊斧,甚至不惜貶「凸」,因為只有人們認為貶過了頭,才不會心生疑慮,恐防政府再貶第二次,因而拋售貨幣,觸發新一輪貶值壓力。最後,貶值前一定要不動聲色,否則公眾信心便如江河決堤。民主程序、透明度、公眾諮詢統統不能盲目用上。我想這些對今天的香港都很有啟發性,尤其是第三點。
上周五傳出立法會有意研究聯繫滙率的消息,旋即引起金融市場大幅波動,迫使當日中午任志剛立即發聲明,重申聯滙不變,到了下午二時梁錦松亦要站出來解釋,說:「這些研究會令市場產生不必要的敏感波動,而在這方面,政府再一次重申,現時無計劃改變聯繫滙率。」雖然隨後市況穩定下來,但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還是於下午馬上優先處理聯滙研究之事,並火速決議,無限期擱置「研究聯滙制度」。
其實,早於本年七月十二日,劉慧卿已建議「研究聯繫滙率制度應否維持、調整或撤銷」,七天後,財經事務委員會通過了由立法會秘書處就此蒐集資料,於九月提交研究大綱,十二月完成報告。當時會上沒有人反對,主席劉漢銓便通過建議。到了上周四下午,有報章收到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議題,赫然發現立法會原來要就聯滙廢存做研究,即引發事端。今次成了批評矛頭的劉慧卿,說事件純屬誤會,只是市場把「研究聯滙」誤解成「要求脫鈎」,因此立法會毋須道歉。

以公眾利益為大前提
我記得九八年九月十五日,即港府動用外滙基金「入市」擊退國際炒家後,我也在《蘋果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到當時劉慧卿在立法會中質問曾蔭權為何政府動用超過一千億,事前沒徵詢過議員的意見。我當時為政府辯護,說任何真正負責任的政府,在作出這類艱難決定前,也必然不會煞有介事地徵詢國會意見;有必要的話,還要矢口否認,但這只可視作「必要之惡」。這不是誠信或民主與否的問題,而是公眾利益能否被照顧。若消息一旦外洩,必會引起公眾恐慌,導至銀行擠提,貨幣進一步被拋售,甚至經濟崩潰。
這兩次事件有點類似,決定本身十分具爭論性,事後檢討,議員可以有不同的總結,可以認為徹頭徹尾是個錯誤決定;但如果要求政府事前作出詳盡諮詢,則不合情理。憑以往經驗,議員在保密功夫上似乎不足以使公眾放心,一旦消息因此外洩,不但讓國際炒家及早防範,也會製造更多知情人士,使他們早着先機,從中圖利,政府因而進一步作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