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朋友A關於朋友B的行蹤。
朋友A說:「他去開會打救香港電影。」
我笑說:「那個會議叫『振興香港電影工業會議』,不要用『打救』這個詞,因為電影市場需要很多觀眾、很多有創意有經驗的電影人,而不是一個神靈。」
其實市道差也有一個好處,拍戲的、賣唱片的有了借口:「不是我做得不好,而是市道不好。」
在電影低潮中,電影的確有進步,不過只限於攝影、燈光,有些還可以媲美西片;但說到故事、劇情,還有待改進。
我也是電影編劇,年頭編過賀歲片,雖是同期電影票房之冠,但事後檢討我覺得「其實可以再好一點」。
比起唱片市,其實電影市還未算死。有報道說Twins賣八萬張,一對可愛小女孩宣傳攻勢無孔不入,這種宣傳、人氣對這個銷量,市道實在困難。
再沒有人能像張學友《愛火花》、譚詠麟《愛在深秋》、梅艷芳《壞女孩》般賣三、四十萬張。
反觀電影市,去年夏天出現了大收六千萬的《少林足球》,破了香港票房紀錄,這證明票房尚有增加空間,問題是可以拍到有吸引力的電影嗎?令電影人在低迷中更迷惘,是周星馳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