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建豪報道】骨折及關節碎裂受傷的人,往往最憂慮是否能恢復昔日的靈活動作。香港大學醫學院正試行一種新式駁骨療法,只需在骨折病人肌肉上割開一個小刀口,放入鞏固折骨的鋼板,再以瞄準器打入螺絲,即可鞏固折骨。比較以往割開整個創口的駁骨手法,新療法可大大減低對肌肉造成傷害,患者康復速度更可加快一倍。
港大醫學院骨科榮譽助理教授梁加利解釋,以往為骨折病人進行駁骨手術時,必須將整個骨折處的肌肉割開,才可嵌上鋼板及打上螺絲,肌肉受損程度較大,手術後出現發炎機會也相對較高。
至於現時採用的新駁骨療法,只需在骨折附近肌肉割開一個小刀口,再放入特性接近人體骨骼的鈦金屬鋼板,配以X光器對準鋼板及折骨接駁位置,然後用瞄準器在肌肉以外打入螺絲。加上鋼板上有螺絲坑紋,可以加強固定折骨、有助折骨重新生長。
梁加利指出,新駁骨療法除可減低肌肉受損程度,並可將引發併發症機會減半,病人進行駁骨手術時間又可縮短一半。但他強調,現時新療法仍有限制,只適用於接駁大腿、前臂及脛骨等長型骨骼,不適用於形狀不同的骨骼,以及曾患有小兒麻痹症病人。
他又稱,新駁骨療法已在近百名骨折病人身上試行,未有出現鋼板鬆脫情況,病人的復元率也由以往的八成,提升至九成半。他指出,由於東方人的骨較幼細,現正研究發展適合東方人腳骨弧度的固定器,期望長遠取代舊有的駁骨技術。
其中一名右腿曾接受新駁骨療法的患者黃先生表示,年中因工業意外受傷,初步預期要三個月時間才可恢復活動,但手術後約兩周已可開始慢行,情況遠較預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