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碌蔗》拍七十年代香港,人們在街頭買一截截削了皮的蔗,邊行邊咬。印象中當年港九市區已經是「香蕉成熟時」、「蜜桃成熟時」,咬蔗要吐渣又會咬崩牙,老土異相,不如飲蔗汁了,不過仍有賣蔗咬蔗。該片以離島長洲為背景,顯然更能保持咬蔗古風,主角在戲院門前賣蔗,婆孫就能維生了。
以前看戲真的像開大食會,戲院門前擠滿零食小販,早期戲院內還有職員在座位間托着盤子行來行去,兜售香煙、香口膠、汽水、雪條和糖果花生。所以看戲時必然滿院煙霧,滿地蔗渣垃圾。專映粵語片的街坊戲院活像街市,小孩和老鼠跑來跑去,隨地小便。
直至十多年前,舊式大戲院門前仍多零食小販。王家衞一九八八年的《旺角卡門》,「烏蠅」張學友便在旺角戲院門口賣魚蛋。
我不喜歡在戲院內吃零食,但過去經常一邊看電影一邊吃飯盒飲奶茶,因為趕時間。特別是十二點半早場,很多白領和學生喜歡在戲院內吃午飯,好過擠在食堂。
現在新戲院乾淨得多,多數也可以飲食,但只准買戲院供應的,都是美國式爆谷、熱狗之類,又貴又少選擇,再難享受「用大銀幕送飯」的好味道。想起數十年前也有戲院救市,不但減價,還送叉燒飯,加演真人豔舞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