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筆者已不止一次提出,特首以及政府高官必須糾正錯誤的思維方式,否則社會及經濟狀況只會愈來愈差。至今所見,不幸言中,政府似乎並未從過往的失誤中吸取教訓,故有必要重新提出此課題,希望政府深思。
政府其中一項主要工作其實是將社會資源重新分配,讓大眾對經濟之成長有較公平的分享,但這種較公平的分配方式,必須避免削弱市民的工作積極性及企業的投資意欲,免得造成阻礙經濟增長的效應。
然而,從「八萬五」、母語教學、金融市場改革等事情上,市民所看見的都是一些令人失望的政策,問題究竟發生在哪呢?97金融風暴、國際經濟環境走下坡,這些被反覆搬出來的開脫藉口,其實都只是一些客觀現實,與香港這幾年出現的政策缺失並無直接關係。政策之壞,就壞在主事者的思維方式。
特首推出的多種改革,其實都有良好的意願,但良好的意願不代表能達致改革之目的,及完成資源重新合理再分配的工作。改革的失敗,也不能完全歸咎於既得利益者的阻撓,因為這都是資源重新分配時必然出現的事情。正如港交所(388)推出除牌機制建議,意願也善良,但處理不善引發細價股股災問題,不能完全歸咎於投資者過度反應。
社會要進步便需改革,但改革不應只建基於政府一個主觀的意願及目標,應按實際情況制訂改革,同時在推行之前,評估每種方法帶來的利弊及大眾的反應,然後再從評估結果中揀出可行的方案,則改革之成效將會大大提高。成功的改革必須有大眾支持,決不能以硬銷或指令方式推行。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