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論壇副召集人 陳志輝
雖然失業率略有調低,但學生資助辦事處最新數據顯示大學畢業生累積欠政府貸款個案大幅上升。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及申請者須通過入息審查的本地專上學院資助計劃延遲還款的個案共有八百七十二宗,其中五百七十七人都是因財政困難(包括失業或待業)而須延期還款。
環顧其他發達國家,香港人口教育水平偏低,中三或以下學歷人口佔一半,面對知識性經濟及全球化的挑戰,行政長官大力投資教育,誓言將適齡的大專人口增至百分之六十。
讓更多人接受大專教育的目標獲得認同,政府財政緊絀卻是事實。曾說「投資教育絕不手軟」的特首今年也要教統局交出可削減項目的名單,節省九億元教育經費。然而,在薪酬不能大幅調低的情況下,節流空間不大,為了達到百分之六十大專教育目標,政府只好向「用家」入手,以用者自負原則發展自負盈虧的副學士。而教授式的碩士課程,也早已列入「被殺名單」,全面削減資助。大專教育如是,在中學教育署也鼓勵學校轉為直資學校,美其名讓辦學團體及家長有更多選擇,內在的邏輯也是用者自負。
教育的機會無疑增加了,選擇也多了,但卻比過往昂貴得多。修讀兩年副學士需要十萬,有幸可晉升大學的,兩年學費約九萬;為了終身學習,保持競爭力,修讀碩士又要十萬。如果沒有家庭的支持,勤奮好學的青年便要負上近三十萬的債務。經濟環境佳,工作有發展機會,大家還可應付,但現時青年失業問題嚴重,商家大幅調低工資,新入職大學生的薪酬只有六至八千元。政府及公共機構的減薪計劃不能向舊人開刀,又只是向新入職的大專生入手,讓青年成為舊制度下的犧牲品。
政府統計處的資料顯示,全港人口的收入中位數由一九九六年的九千五百元增至二○○一年的一萬元,不過,十五至二十四歲青年收入中位數在過去五年沒有增長,維持在七千五百元的水平。所以,在現今的經濟環境下,要新一代大專生還清「學債」並不易。以一名以免入息審查貸款借貸十二萬的大學生為例,分五年攤還便要每月還款一千八百元,佔總收入四分一,不要說有餘錢繼續進修,甚至談婚論嫁了。
高等教育檢討報告中引用了美國某著名大學校長的名句:「如果您嫌知識昂貴,不如試試無知。」來說明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在知識型經濟和全球化的激烈競爭壓力下,無人願意承擔無知的代價,但教育太昂貴,同樣也叫人負擔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