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身價如海上鮮,日日不同。當初問責制面世,問責局長個個直屬特首,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大權旁落。事實上,曾蔭權七月一日之後,明顯靜下來,風頭都被日日巡街和上電台的問責局長領先——陳方安生擔任政務司司長時,曝光率也不算高,但她每次出場,「四萬」笑容迷盡蒼生;沒有梨窩的曾蔭權就撿不到這些便宜。
但他終於打了一場勝仗,為自己築起表演舞台。
一些擁董派表示,很難理解董建華為甚麼願意,在行政會議以外,成立一個政策委員會——官場耳語,七一之後,此消彼長,曾蔭權獲董建華信任程度步步高升——任何政策,都要先交政策委員會協調決定優先緩急,才提上行政會議。曾蔭權與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在各自不同範疇,分掌主席職務。問責局長原本自己全權處理的事,變成要先交到曾蔭權和梁錦松手上秤一秤。
擁董派的結論是:「曾蔭權真有辦法,還把阿松都扯下水。」
實施問責制後,政務司司長的權力猶如天秤的兩極:權力可以很大,或者小得可以。天秤偏向那一極,很大程度要視乎曾蔭權的政治技巧:他與董建華的關係、他與問責局長的關係,以及他與公務員的關係。今次,他勝了一仗,但行政會議上周二正式開鑼,考驗才真正出現。關切留意他如何表演功架——不要忘記我們起碼有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李國章局長。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