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智慧:回報目標因人而異

投資智慧:回報目標因人而異

有讀者上星期致電筆者,指出上周四討論有關銀行在樓按中所收取的額外款項,其實是在全期25年的供款期內分期支付,因此若把該筆款項轉為現值(PresentValue),可能只是一個毫不重要的數值,因此選擇接收現金回贈未必無「着數」。首先筆者非常感謝該讀者的賜教,筆者在周五已指出是否選擇收取現金回贈,除了要視乎回贈金額及額外利息支出的多少外,亦可以利用現值分析方法,在分析時,最大考慮便是要定出折現值。
很多時候,投資者都有一個錯覺,就是既然大家都是同樣作1元的投資,當然要找一隻可以帶來最大回報率的股份。但筆者認為這未必合理,因為回報愈大,通常風險亦會相對地大,因此筆者認為投資者要考慮的是,自己所要求的回報率及承受風險的水平有幾大。
投資是一種把「現在」消費,保留至「將來」才消費的活動,因此可以利用經濟學理論來作為需要回報的解釋,當任何理性的人在進行消費抉擇時,都會選擇一個可以獲得較高滿足感(UtilityLevel)的方案,若要把現在的消費順延至將來,便會要求更多的補償,才能彌補滿足感的損失。在投資時,由於會把投資者部份的購買力凍結一段時間,未來存有很多不明朗因素,成為投資要求有回報的主要原因。但究竟要求回報率又應該要有多少呢?筆者認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價值標準,這些標準會受到教育程度、家庭背景、性格、年齡及信念等影響,相信只有投資者自己才會知道自己的要求回報有多少。
彭偉新 鼎康御泰證券研究部副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