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歐亞農業(932)遭證監勒令停牌,因而導致其他民企股遭受洗倉。雖然上周五部份民企稍稍喘定,但在不明朗因素未消除之前,民企股相信難有起色。其實自格林柯爾(8056)至是次歐亞事件,相信已打擊投資者對民企的信心,然而,現時引進民企來港上市,正是證券界的另一生存出路,預期未來仍會有不少民企來港上市。究竟在這個「矛盾」的局面下,投資者應該如何面對民企股?
無可否認,今次歐亞遭停牌的事件中,我們不能否認民企的良莠不齊會影響整體民企股表現,但是,我個人覺得現時民企所面對的最大問題並不是其盈利能力,而是個別民企欠缺一個透明度高的管理層,正是一直困擾民企股價的主要原因。現時,大部份民企的管理層都身處內地,若果在港有甚麼不利企業的消息傳出,管理層都難以第一時間作出相應的解釋及回應,但是股價已遭受重大打擊,即使日後消息得到澄清,股價遭「踐踏」後亦難以回復舊觀。由此可見,不但國企股要面對政府的政策風險,民企亦要面對企業管理的政策風險。
事實上,我認識一些機構性投資者,現時選擇股票的態度跟過往稍有不同,以前他們會較看重企業的盈利能力及派息率,但現在都會放更多的比重於公司的管理層質素上。其實理由亦很簡單,即使公司連年賺錢,但管理層不佳,不消多少時間便足以將企業拖垮;相反,當企業面對難關時,較優質的管理層相信會有能力帶企業走出困境。
今次歐亞遭停牌是個別事件,相信不會影響民企來港上市,不過作為投資者,選擇股份要更小心,對於日後新上市的民企,不要單看盈利,還要着重管理層質素。至於日前遭洗倉的民企,投資者應保持清醒,切勿胡亂撈底,更不應以過往的股價衡量股份的投資價值,我所持的理由有三。
第一,現時民企股表現已脫離基本因素影響,現階段投資風險稍高;第二,有些股份由高位跌下來時候,已歸邊的貨源「流落民間」,高位已累積了陣陣蟹貨,要返回昔日高位已是不可能的事;第三,即使有些股份節節上升,投資者要更加小心,因為這些股份是被大戶由低位買上來的,實際的平均成本價是頗低的,所以有甚麼風吹草動,大戶沽貨,他們都是有賺的,而小股民撈底,哪有不輸之理呢?最大問題是有心人要「散水」,又豈會將股價再度炒高給予小股民走貨呢?這一點,大家值得深思。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