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電訊網超負荷的啟示

傳訊四圍炳:電訊網超負荷的啟示

周前,一場突如其來的8號風球,除了為我們打工的帶來半天休假,以及可以欣賞馬局長一幕彎腰道歉的電視秀,還造成一場電訊網絡大塞車──一眾心急人齊齊用電話,致電親人?朋友?商業夥伴等,令電訊網絡負荷不了,輿論一致指向電訊商的網絡負荷不足,未能處理突發增加的通訊量,對不少市民構成不便。
對業界或熟悉電訊行業的人士而言,所謂的電訊網絡大塞車,並不是甚麼意外之事。大家都清楚,電訊網絡的設計根本並非為照顧最高通訊量,而是支援一般平均使用情況。一旦遇上突發事件,大量用戶使用電話,電訊網絡負荷不來,根本是常識。注意,當日的電訊網絡是負荷不了,並非癱瘓,假如大家稍候再作嘗試,打通機會是很大的。上述的觀點,電訊管理局解釋得十分清楚,電盈受到外間批評,筆者認為十分無辜。

網絡塞車平常事
值得思考是事件衍生出來的另一問題:既然資訊如此開放,為何電訊業內一個普遍被接受的事實,卻無法獲得公眾認可和接受?是因為政客和傳媒的推波助瀾,牽動了庶民非黑即白的直覺反應?
科技不能完全滿足公眾期望,一是由於科技發展本身所限;二是由於在權衡有限資源的因素下,技術受到限制。前者的例子有很多,例如資訊理論家Shanon說,有限頻寬只能傳送有限的資訊。後者的例子更是多不勝數,每一項科技產品背後,都包含了大量的假設,須平衡不少因素。例如,在大眾的互聯網上傳送影像,質素會比不上電視機;但如果以專用的互聯網接駁,傳送影像質素是可幾近電視,當然成本十分高昂。

資源所限須犧牲
另一個例子便是上述的電話網絡,假如營運商設計一個可同時支援300萬電話用戶的網絡,成本會十分高昂,在開放環境下營運商競爭能力會甚低,有多少用戶會因為1年一兩次風球來臨時,營運商能支援大量電話用戶,願意多付電話費而選用呢?
正如一項公共政策的制訂,市民應該明白是平衡各方利益後的產物,每一項政府服務背後,均涉及一連串資源分配和成本計算。好像香港的醫療系統,當大家享受着廉價的政府醫療服務時,應該明白錢從何處來,也該明白錢是不會不斷的來,總有一天資源和服務水平是要平衡的。

無盡投資不化算
政府服務如是,營商運作也類似,當沒有了瘋狂的投資者,把錢放進一些沒商業價值的行業時,一些我們認為是必然的服務(如免費電子郵箱和網站),總有一天會完結。
科技不是萬能,背後的假設和平衡,可能需要一些有心人推行科技教育,推廣這個概念了。
編者按:電管局就8號颱風引致的電話網絡擠塞,向立法會提交參考文件,讀者可參考www.ofta.gov.hk 網址。值得一提的是,固網電話滲透率達百分百,流動電話滲透率亦逾八成,7月份電管局數字顯示,用戶人數達590萬戶,包括約45萬張未使用的電話儲值卡在內。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