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伊問題左右德大選

攻伊問題左右德大選

德國大選號稱是二次大戰以來選情最緊湊的,但若非德國司法部長格梅林在大選前夕把美國總統喬治布殊比作納粹希魔,這番「激鬥」實在無甚瞄頭。
不是麼?說形象,競選連任的施羅德從來就被戲謔要靠染髮才保住年輕形象,他的對手施托伊貝爾在德國學着美國首次舉行的大選電視辯論中則結結巴巴。

選戰奄奄悶悶,怎料格梅林把喬治布殊和希特拉相提並論,登時令候選人是否支持攻伊成為決勝關鍵。

論政綱,在德國大有可能成為歐盟中第二個守不住赤字不能超過百分之三上限的國家時,本應是誰能救經濟誰就贏,偏偏本來經濟政策被看高一線的施托伊貝爾說不出如何減稅又減財赤,贏的本錢打了折扣。
選戰奄奄悶悶,怎料格梅林把喬治布殊和希特拉相提並論,登時令候選人是否支持攻伊成為決勝關鍵。如果她說喬治布殊跟希魔一樣要用外武轉移國人對內部問題的視線,那麼德國選戰也是如此。
有德國人說,施羅德本不反對美國出兵,但德人戰後和平反戰的民意使他出了誓不參戰的立場,選後立場逆轉則難說。施托伊貝爾不敢斬釘截鐵說不出兵,可要比施羅德老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