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傳播登革熱的白紋伊蚊(Aedesalbopictus)是本港常見的病媒蚊,喜歡在日間吸血,只需很少死水就能繁殖,胸背和腳部都有白色間條,炎熱潮濕的氣候是最適合白紋伊蚊滋生。現時每年全球約有一億人感染登革熱病。
本港約有七十種蚊,常見的六種病媒蚊包括日月潭按蚊、微小按蚊、東鄉伊蚊、白紋伊蚊、致倦庫蚊、三帶喙庫蚊。
食環署自二○○○年起開始監察白紋伊蚊的繁殖情況,在全港三十八個地點放置「誘蚊產卵器」,今年四月發現白紋伊蚊的繁殖率高達百之三十點二,即每一百個產卵器便有三十個有白紋伊蚊在內產卵,繁殖率比去年高一倍。
登革熱最早爆發於一七七九年爪哇島,而登革(dengue)這個名詞則是最先出現於一八二八年的一場古巴疫潮中,來源是非洲史瓦希利語(Swahili)「Kadingapepo」,意指由邪魔或黑死病所引起的突發性發痧性痙攣(suddencramplikeseizure)。
二次大戰期間,登革熱肆虐東南亞,七十年代後期一度絕迹,至一九九四年又捲土重來。登革病毒只會寄宿在蚊、猴和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