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鄉:顛覆國家的觀念又如何

書鄉:顛覆國家的觀念又如何

還記得董建華在甫出任第一屆特首時,實牙實齒地說自己領導的政府將會是一個強勢、有為的政府。五年過去,一度是董建華政府核心工程的八萬五早已不存在,那些曾經經常掛在口頭的甚麼「港」亦不敢再講了。

五年過去,在政績空白下(如果考會考就是零分),董建華依舊是特首,而且正準備屢敗屢戰,再一次強勢出擊。近日,政府已表示替《基本法》二十三條關於顛覆國家一節立法,是事在必行了。

「國」與「家」理念混淆
消息傳來,反對之聲限於民主派和個別學者,打着自由旗幟和崇尚自由市場的自由黨則完全沒有聲息。末代總督彭定康曾經痛斥本地的大資本家,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阻礙本港的民主發展。在商言商,只要價錢合理,甚麼也可以買賣,包括自由在內。
在這種形勢下,反對立法的人目前大多是避重就輕地說香港舊有的殖民地法例已有相應的條文,稍加修改便已足夠,毋須另行立法,又或者說言論有別於行動,不致顛覆國家。這些反對聲音一開始便認同顛覆國家是不對的,問題只是在於怎樣才算是顛覆國家。看來董建華這一回很可能重複特首選舉的鬧劇,在毫無對手下,再贏一仗。
在中文世界裏,「國家」一詞其實極之含混,「國」並不是「家」。任何滿十八歲的人可以改變自己的姓名,斷絕與家人的關係。即使在正常情況下,現代家庭也會鼓勵成員獨立自主。「國」則是權力的來源和認同的對象,完全跟「家」對立,但中國人卻仍把二者像盲婚啞嫁般扯在一起,認真混帳。對「國」和「家」都分不清,卻要立法禁止顛覆國家,或許還是荒誕劇的素材。
在西方政治理論中,「國」和「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理念,但即使如此,「國」的概念其實仍有很多含糊的地方,而討論這方面問題的文章和書本更是不勝枚舉,JensBartelson的《TheCritiqueoftheState》則可能對香港目前的處境特別有啟發。

「國」應是理想境界
書裏指出「國」是一個頗為奇特的現代概念,一方面「國」完全與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無關,它是一種境界,之中人們甘心服膺於某種權威,同時又能找到自我認同。「國」其實代表着一種理想境界(這點在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中最清楚),這種境界不是天掉下來的,而是在歷史中實現,而且往往跟民族的觀念結合。更重要的是「國」這種境界必須以一個非政治和不用訴諸權威,充份體現個人自由的民眾社會的劃分才能體現,否則就淪為統治者的統治機器。
用政治理論的尺度來看,目前中國的「國」是處於甚麼境界,不用畫公仔畫出腸吧!不能顛覆國家,那麼讓我們弄清楚「國」和「家」的觀念,可以吧!
馬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