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助理財長狄朗(BradfordDeLong)較早前在《金融時報》寫了一篇短文,批評聯儲局不減息的做法是錯的。他認為,目前美國面對的最大經濟風險不是雙底衰退,而是通縮!若果聯儲局再不減息,任由美國經濟在低位徘徊,那在未來一、兩年內,美國將跌入日本那樣的通縮困局中,到時候聯儲局要扭轉乾坤也已無能為力了。
為甚麼狄朗認為美國正面對通縮的危機呢?
首先,他指出新科技的發展,特別是資訊科技的發展令美國的生產力在九十年代有相當顯著的增長,這樣的生產力增長也令美國在九十年代中後期不致因經濟快速增長而出現通脹的情況。可是自二○○○年開始,美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已比生產力增長的速度慢,以致開始出現生產力過剩及失業的問題,並且令美國的實質通脹率在兩年內下降了一半,到現時只在百分之一的水平。更不巧的是,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在短期內依然沒有起色,依然趕不上生產力增長的速度,結果是生產力過剩的問題更嚴重、失業更嚴重,而通脹率則有從百分之一進一步下降的壓力;這樣下來,美國不是很容易跌進零通脹甚至通縮的困局嗎?
事實上不僅狄朗有這樣的憂慮,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明(PaulKrugman)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認為美國已持續出現經濟增長追不上生產力增長的問題,如果這個維持了一年多的趨勢不改變,美國不僅將出現通縮,更可能步日本的後塵,陷入長期通縮及停滯的泥沼中。
這樣的警告可不是杞人憂天的。通縮之苦其實比通脹更厲害,因為通縮令現金的相對價值上升,投資者及消費者將因此而減少或延遲投資及消費;當投資及消費都下降時,整體經濟怎能不奄奄一息呢?更可怕的是通縮令負債的人及企業百上加斤,難有轉圜的餘地,最終很容易令企業及個人走上破產之路。這些苦果,香港市民在過去幾年來已嘗過不少。
可美國的情況只有比香港更糟,原因是美國企業及一般人負債比率較高,特別是一般人的儲蓄率幾乎等於零,欠債比率特別是信用卡欠帳的比例卻很高,當美國步入通縮時,有關的債務只有愈來愈重,愈來愈脫不了身,到時候破產及銀行壞帳的情況不是比香港更嚴重、更難收拾嗎?
因此,美國是否陷入雙底衰退固然值得重視,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是否正步入通縮的困局。若果聯儲局在本月再不減息,這樣的危機將由憂慮變為事實。
(圖)美國可能將陷入長期通縮及停滯的泥沼中,難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