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論衡:用普通話教學可行嗎? - 盧鋼鍇

教育論衡:用普通話教學可行嗎? - 盧鋼鍇

盧鋼鍇

二十多年前,筆者參與教育署中文科一個工作小組,探討在小學設普通話科的可行性。當時大多數委員贊成從小學四年班開始設普通話科,由於屬自願參加性質,第一年參與的學校並不多。但時至今日,普通話已成小學的常規科目,水平也很不錯。
日前語常會主席田北辰和立法會議員李家祥先後提到用普通話教中國語文,認為對提高語文水準有幫助。教育署課程發展議會二○○二年的《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二○○一──二○○六年短期發展中,提到「在中國語文課程中,逐步加入普通話學習元素,或嘗試用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並在二○一一年以後的長期發展中提到「以用普通話教中文為遠程目標。」田北辰和李家祥兩位先生的提議和課程發展議會的建議互相呼應,肯定了以普通話教中文的路向正確。

勇敢踏出第一步
目前學校不敢以普通話教中文的最大疑慮是教師、學生普通話水平有限,教材、輔助教具和教學法跟不上,也缺乏普通話語言環境。
日前在會展中心參加了由北京師範大學和教育署合辦的研討會,語言學博士傅愛蘭教授的講題是「談談用普通話教中文的問題及對策」。在演講中,傅教授提出很有啟發性的建議:勇敢地踏出第一步,以普通話上中文課;教師不一定要能說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上課時不一定要全說普通話;克服畏難情緒和恐懼心理。勇敢地踏出第一步需要勇氣和決心,如果認定普通話教中文是長遠目標,早些實踐會獲得更多經驗,收到更大成果。
教師能說流利標準的京片子當然是好事,但推行初期,普通話的水準毋須定得太高,因為主要的目標是推行普通話教學,而非考驗普通話水準的高低。普通話教學初期毋須百分百全用普通話,如果表達有困難,可用廣東話輔助。教師和學生在互動教與學中,畏難和恐懼心理可逐步消除。
政府要積極展開以普通話教中文的培訓,相信假以不太長的時日,本港一定可以全面用普通話教學,不但語文程度可以提高,普通話口語的溝通能力也一定增強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