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學校問題關注小組
近幾年香港的教育政策被批評得體無完膚,現在又發生了重蹈覆轍的故事。一九九○年教統會第四號報告書曾指出解決青少年輟學的問題,建議建立實用中學,為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童提供一個全面支援的學習環境。除建議增加社工比例、宿舍服務外,亦將師生比例降為1:30,於九四至九九年間先後在香港、九龍及新界建立了四所實用中學。可惜實用中學還未見成效,政府便於九九年稱要「順應世界潮流」,倡議融合教育,將實用中學取締。
現在,實用中學主流化剛開始,政府卻又撥用公帑,在主流學校施行實用中學模式的教學計劃。反反覆覆的做法,確實令教育界感到困擾。
本來實用中學最大的功能是防止失學問題延續下去,令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童可以獲得更符合其學習需要的課程,不致提前輟學。實用學校的課程特色是提升學童的學習興趣,還有較多比例的老師和社工去協助解決課程外學生的情緒及行為問題。再者,宿舍服務更能切實地提供一個穩定學習和生活的支援環境予學童。可惜當實用學校正努力改善其成效之際,政府卻事在必行地務須取締實用學校。
事到今天,一直存在的青少年失業失學問題突然又被關注起來,政府又要亡羊補牢,在主流學校中設立一連串「實務課程」、「啟動課程」等計劃,片面地教授學童一些實務性的技術,但是如何解決其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人際關係、基本的語文能力,甚至家庭問題等,便耐人尋味!
值得一提的是參加此類課程的學童,大部份是學校中的失敗者,要在眾目睽睽下被指派參加「另類」的課程,豈不是又是另一個小社會中的「標籤」?我們並不反對在主流學校中引入多元化課程,協助學童發展多方面潛能,肯定自己的價值。但並不贊成教署經常朝令夕改,只為回應社會的訴求而在缺乏長遠和整體的教育計劃下,倉卒推行教育改革工作,這對於解決失學問題於事無補。
總括而言,失學問題並不只源於學生的本身,教育政策、師生關係、家庭支援等都須擔上一份責任。希望政府不要只顧應付政治氣候,真真正正探討學生輟學的原因,建立一個既全面及長遠的教育政策,以令青少年失學的問題不會繼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