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機會聽到教統局長李國章在敬師日典禮上的演辭,卻聽到不少教育界朋友讚譽有加。他由六年前參與救助八仙嶺山火的受傷師生開始,談到教師的責任與奉獻,表明要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勉勵老師們視教育為事業、科學、藝術,並向獲獎的教師致敬;既是表揚,又有期許,而且有人情味。
李國章接教育改革這一棒,看來並不容易。過去幾年,教育改革是在財政較寬裕的環境中推動,在整體公共財政緊縮的情形下,教育經費仍有可觀的增長。然而,經費儘管充裕,改革仍是困難重重,而且教師和家長都怨氣甚深。如今教育開支也要大幅節約,初步要求來年節省九億元之巨,李國章在這個困難的環境下,如何能更好地開展教育改革,而不以「倒瀉另一籮蟹」告終呢?這實在是艱巨的考驗,絕不容易。
教育經費是很有趣的東西,一方面,它永不嫌多,目前,香港的教育規模仍在高速擴展中,讀書的人愈來愈多,年期也愈來愈長,理論上教育經費便須有相應的增加。何況我們現在追求的優質教育,要有好設備、好教材、好教師,在在需財。因此即使政府告訴我們每年教育經費都在加,我們卻永遠感到教育資源仍然貧乏。
但另一方面,教育經費卻又不是決定性的。你不能說,一個地方的經費多,教育質素便一定高。任何人都知道,決定教育質素高低的,經費之外,還要看教育的方法、教育者的熱誠,三者加起來,便決定了整體的教育水平。再窮的地方,只要方法對頭,態度熱切,也是可以出狀元的。
如果用這三個因素衡量過去幾年的改革,我們便容易看到問題的關鍵:經費是增加了,方法也在改變之中(例如學制與課程改革),但無論教師或家長,心情都不見得特別愉快,特別是教師隊伍。有很多認真的教師告訴我,現在工作時間愈來愈長,見學生的時間愈來愈少;隨意的批評愈來愈多,支持與鼓勵卻愈來愈少。在這種狀態和氣氛之下,教育改革當然難以成功。
教師隊伍就一如軍隊,軍費與軍備當然影響一支軍隊的戰鬥力,戰術是否運用得宜,也直接影響成敗;但更為重要的,是士氣。同一支軍隊,士氣高昂還是消沉,戰鬥力可以完全改觀,歷史上,實例比比皆是。因此,一個出色的將帥,在爭取軍費,研究戰術之餘,也必須注意如何鼓舞士氣,激揚鬥志,務使將士用命,奮勇殺敵,把頹勢一下子完全扭轉過來。這當中,完全是心理學。
一個將領不能獨自打一場戰爭,他需要依賴他的軍隊。李國章也不能獨自完成教改大業,他需要依賴龐大的教師隊伍。如果李國章能夠像出色的將領般鼓舞我們的教師隊伍,使大家感到大有可為,那麼改革便成功在望了。不過,鼓舞教師隊伍的士氣比軍隊更重要,也更難,因為軍隊在戰場上出力,教師在課室裏要付出的,卻是心思和關懷。因此,李國章要考慮的,不僅是如何令改革措施更加合理化,更關鍵的,是如何恢復教師上課時臉上的神采。
怎樣做呢?李國章勉勵教師們把教育工作視作事業、科學和藝術,教師的工作尚且如此,領導一場重大的教育改革何嘗不然?教育改革確實是事業,也是科學,更是藝術!
新力量網絡 葉建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