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食與抵食 - 吳靄儀

精食與抵食 - 吳靄儀

飲食業供應的,其實一大半是風格,是生活方式時尚的一部份。九七年七月之前,香港人經濟環境驕人,政治社會環境動盪,中產階級渴望把對前景迷惘的心情,埋葬在尖端消費的活動裏,金錢不是問題,總之食不厭精,而且精貫中外,要讓外國人內地人都豔羨。
現在環境不同了,消費要求不同,對飲食的要求也不同。但香港人甚麼時候都需要消費,甚麼時候都需要食肆,不同的,是風格:適合能力、心境的風格。
香港人的心情,已從精食走到「抵食」:價廉物美。第一要價錢便宜,但同時要好味道,要令人吃得痛快、吃得愉快,結帳起來要由衷的讚一句:「抵吃!下次再來!」那就成功了。
不再需要精食,不再需要表達高級口味,人人要找個心理安全處:我在節儉,返璞歸真,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雲吞麵、豬腸粉、缽仔糕——但不是大酒樓矯情的XO醬炒蝦米腸,不是要來顯示「我是本地富豪」,而是老老實實的用大眾化價錢、買大眾化食品。請客吃飯,大騸雞、牛白腩、乾煎蝦碌;平日上班午餐,焗豬扒飯、火腿白汁意粉、菜肉餛飩。雅潔的茶餐廳,樸素的小飯店,供人家庭式便飯,薄利多銷,讓招牌菜招徠熟客街坊。
租是問題,但是我們已開始習慣捨貴而不實惠的商業中心,走到山上,走入橫街,有趣味的小館子越來越多,何需越來越髒的大酒樓?我相信飲食業有出路,但我們要更多人決心求變,要說服大眾支持肯變的人,多多光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