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從齊家到治國
第二節:工業發展的影響
快將九十大壽的華中科技大學的張培剛教授,在他一九四五年的重要博士論文中,指出落後國家的經濟發展重點是把農業工業化。是的,今天經濟先進之邦,不容易找到一個農業人口在百分之三十以上。
除非特殊情況,國家富裕要靠工業發展。那是為什麼?卷三分析生產成本時,我指出專業生產然後在市場交換,大家所得的利益往往以千、萬倍算,遠比史密斯(A.Smith)提出的製針廠的數百倍例子高。但這專業生產而交換的巨利,主要來自工業。農業當然也可以專業獲利,但比起工業相去甚遠。
中國歷史上士農工商的「工」,是指工藝,不是在一家工廠之內,用機械專業合作那一種。二百年前,後者在中國是不存在的。大約一百二十年前,一廠之內的專業生產在中國開始出現。不多,不普及,但還是出現了。參與這種生產工作的人要離家離土,甚至離鄉別井。這樣,作為舊家庭的一家之主就不容易控制子女產權了。兒子要到城市工作,為父的不准嗎?不准,兒子可能跑掉不再回家。准許嗎?兒子在工廠的收入,孝敬的帶回家交給父母,次孝的自己收藏一點,不孝的盡歸己有!
是工業的發展促成子女有自己的人身產權的。一百年前當然不普及,但不多的例子會影響整個舊禮教家庭的傳統。一村之內,三幾個青年到城市工作了兩三年,衣錦榮歸,其他村內的青年會怎樣想、怎樣看、怎樣自作打算?父母子女之間有愛,子女要出外謀生,為父母的難道要殺了子女?
舊禮教家庭的瓦解是緩慢過程。我自己的雙親是盲婚的,父親年青時長辮子,母親嬰孩時紮過幾天腳。他們是大鄉里出城,二十世紀初期到香港的工廠作學徒。我出生時父親自修懂英語,重視西方的科技文化,信基督教,所以沒有把我看作他的私產。母親沒有讀過書,但她是我平生遇到的最聰明的人。她對我關懷備至,喜歡要我躺下來,坐在身旁對我細說中國舊家庭的往事。她詳盡的描述與精闢的見解,促成上節提及的我一九七二年發表的文章。
是的,舊禮教的消散不快。倫理風俗彈性不足,我說過了。另一方面,某些風俗禮節協助節省交易費用,就是今天也有經濟利益。哪些風俗在工業生產的增長中要廢除,哪些應保留,要經過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程序,不是朝夕之間。我父親割了辮子,母親只紮了幾天腳,是比較容易的風俗更改。年青時我有自由找自己的女朋友,是香港當年的西方文化,但整個中國而言,雖然盲婚不再,今天父母干預子女選擇配偶還是往往存在的。五十年代初期,在香港西灣河的山頭,我見到兩戶客家人有童養媳。
人身產權的轉移,由父母或一家之主交給子女自己擁有,也不是快程序。就是今天的香港,子女供養父母的現象還存在,被社會視為美德。大部分中國家庭今天還在論家孝(filialpiety),而這風俗在西方是遠為少見的。適者生存,在一個政治動盪、戰亂紛紛的歷史過程中,家孝風俗驅之不去是不難明白的。我個人的價值觀是孝敬父母永遠是美德。
國家的定義不明確。一個比較可取但有點模糊的看法,國家是一家大公司或機構。這是高斯說的列寧的看法了。
昔日弱肉強食,強者為王,弱者為民,中國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說法。這樣看「國家」也有可取之處,與公司的看法是沒有衝突的。弱肉強食,但強者不懂得種菜煮飯,土地沒有庶民工作是一文不值的。強者要擴張版圖的目的,是爭取庶民的生產操作。這是我對「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闡釋了。天下都是我的,你不替我工作還可以跑到哪裡去?這解釋了為什麼古時國界或版圖是那樣重要。打生打死,為的是要擴張版圖,或保持不失。儒家學說建議的以善待庶民為保國之道聽來有理,但強人大軍殺到,怎麼辦?中國歷史上,像康熙那樣關心人民生活而又可以保土的皇帝不多見。
今天,擴張版圖的強權意圖是日漸式微了。這是因為國家多,通訊交通成本低,語言國際化,這國不好走他國,保國的根本辦法是保民。是的,世界是漸趨大同了。
我自己的國政理論,不是傳統的以強權立國作起點。我要倒轉過來,起點從每個社會成員是私有財產的擁有者,然後推到強權那邊去。在某些要減低交易費用的情況下,私產成員會以合約的安排組織一家類似國家的公司。這就是我說的袖珍國家了。與上章分析的公司性質不同,這裡的國家公司組織不是為了生產,而是為了有公眾事宜要管治。
我很喜歡以前說過的公寓大廈的例子。大廈中公寓多間,各有各的業主,但有多項事務是公眾的,為了節省費用不能各人自掃門前雪。例如保安、公用地方的清潔、電梯及其他公用之物的保養、外牆的維修、公眾會所的使用安排等,為了節省費用要統一處理。
最常用的處理方法,是各業主以合約形式成立一家長生不老的法人(legalentity)公司,公司化(incorporate)是也。在這公司(國家)的管治下,每戶每平方呎每月要交一個管理費(可稱為稅),公司有委員會(國會),也有界定各戶的權利與責任的規例(憲法)。
更重要的是,關於大廈公眾事宜的決策不是由市價取捨,而是由投票決定的。這些公眾事項可由各戶投票決定,可由各戶投票選出委員後,由委員會決定,而委員會的決定也往往是以投票取捨的。為什麼不用價(投鈔票),由價高者作取捨呢?答案是公眾事項的取捨,以價高者勝的交易費用過高。例如大廈的外牆應否維修,由各戶攤分費用,各戶會怎樣出價表達呢?我想維修,但出高價可能中計,還是讓他人出高價好了。
不像買蘋果,要買就買。公用或公眾事項的決策有搭順風車(freeride)的問題,也有個別不願意參與而使整體不能成事的問題。天下間不會有幾個豪俠跑出來,說:「維修大廈外牆,費用由我全包!」是的,放棄投鈔票而用投選票是因為前者的交易費用過高。瑣碎的公眾事項,投選票或獨裁決策可以大幅地減低交易費用,而投鈔票的出價通常不會有效果。然而,以民主為名的投選票可以變得凡事皆投,掛羊頭賣狗肉,引起很多壓力團體或特權利益的問題。
把我們的袖珍國家加大一點來看吧。美國有數之不盡的城市,其管治方式與上文的公寓大廈類同,只是比較複雜,其法人公司成立的文件,小城市的也厚達四吋。除了保安、清潔、公眾場所等事項外,城市通常加上消防、公眾學校、圖書館,甚至小法庭。城市有市長,當然也有委員。有些小鎮的市長每天上班一兩個小時,其收入不足以餬口,是兼職的。但有些大市的市長油水甚多,連委員也可以上下其手。
任何政府,其管治的事項越多,價值越大,政府的權力也就大起來。權力慾姑且不談,有管治大資源的權力,執政者的收入,直接或間接的加起來總會增加。以無可避免的公眾事項的決策為理由,例如公寓大廈的外牆維修,捨投鈔票而取投選票,說可以減低交易費用,是對的。然而,一旦有了投票制度,為了增加執政者與壓力團體的利益,可選投鈔票(出價)的會以多種藉口來以投選票作決策。這樣一來,私有財產的權利就可以被選票剝削了。
以一個美國城市的公立免費學校為例子吧。學校絕對可以私營,由私人投資或多人合資建造,招兵買馬,選賢與能,然後收費招生。美國教育最好的學校都是私營的。但那裡比較大的城市都有多間公立學校,免費的,以抽市稅或區稅資助其建造及運作。公立的每學生的成本費用比私立的高一倍,而教育水平一般塵下。這是投選票作決策的結果。「窮人家的孩子沒有錢交學費呀,讓我們投票決定應不應該幫助窮人吧。」窮人多,公立學校於是被投出來了。但甲多錢,送孩子到私立學校去;乙少錢,還是選交學費送孩子到私立去;丙沒有孩子,不需要學校。這三種人投票輸了,但還要付學校稅,他們的私有財產的權利是被投票侵佔了一部分的。
同樣,一個公眾享用的公園可以由私人建造,收入場費。原則上,收入場費無利可圖不是好投資。說私人投資公園收不到對鄰近環境改進的利益,因而要由投票作決定,也是藉口。私人發展的住宅區公園,不收費可賺住宅的升價,其質素往往高於公立的。
問題是有些公園的用地非私有。政府若不把該地賣出去,其用途可由大眾投票或委員投票決定。非私產的使用可以獨裁決定,可以論資排輩使用,可以規例約束使用,也可以投選票作決策。不可以的是投鈔票。只有私產才可以用市價作為使用的決定準則。這是高斯定律。
(《經濟解釋》之九十五)
每逢周三刊出.作者保留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