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爺原來如此易做!

財爺原來如此易做!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系講師 蔡子強

有一次與一位熟悉政府運作的朋友一起晚膳,其間天南地北無所不談,很自然地,慢慢話題轉移到特區政府身上。
他突然問我,現時特區政府財赤驚人,問我有何錦囊妙計可以為政府節流,填補赤字。我答說:「老老實實,政府盤數如此錯綜複雜,千頭萬緒,你要我們這些局外人,為它度出哪些地方可以『削幾刀』,而不用『見血』,無疑問道於盲,與其獻醜不如藏拙了,這始終是浸淫經年的庫務官僚之強項。」
他說:「馬時亨的難題也正正是如此。沒有人會懷疑他的財經金融專業知識,但對於政府盤數,他卻是門外漢,不比你、我好得幾多。要在短短半年幫政府搞掂一個大刀闊斧的節流預算,也真的替他為難。」
當然以上說法無疑有誇張成份,也太過貶低馬時亨,對他不公平,但這種觀點卻不多不少反映了七月後問責制實施,高官坐完「音樂椅」後大換班,財金高官所面對的困境。
愈來愈多報道顯示俞宗怡當初雖然不想出任問責官員,卻不表示她不想留下來,續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的常任秘書長,但結果她還是在沒有被徵詢的情況下,黯然被調走。本來一位近年專注於為政府資源增值,削減財赤的人才,便如此這般,被調離她最擅長的崗位。

典型商人心態
這樣問題便來了,正如前述,庫務及掌櫃是如此專門的學問,以往當政府財政寬裕的時候,情況還好辦,只需按實際需要,按時調整每個部門的預算增長便可以,頂多只是分到多些還是少些額外資源的問題,不會有「削入肉」的情況。但現時財赤連年,若然並非經驗豐富的庫務官僚,政府那麼大,根本不知道哪處地方才有肥膏才有水位,可以省下來填補財赤。碰上新舊財金系統官員面和心不和的傳聞言之鑿鑿,如果報道屬實,雙方不能和衷共濟,新的掌櫃人真的不知可以從何入手。即使新的常任秘書長黎年有一定經驗,但畢竟也離開了崗位好一段時間,欠缺機會累積應付近年財赤的相關經驗。
最近謎底終於揭盅,原來財爺乾脆採取「一刀切」的方法,所有部門來年預算一律減去百分之一點八,財赤如何填補,以後易如反掌,只要命令一道,便把責任一筆過盡推卸給一眾問責局長,根本毋須自己動腦筋,絞盡腦汁,左度右度。能不能節流,這隻「黑鍋」以後也改由其他局長來「孭」,以後財爺及掌櫃「真易做」!
其實這也反映了商人的典型心態:既然我係老闆,「我話點就點!」我落了道指令,不管有無道理,做下屬的也只有忍氣吞聲照做,「死都要死番來」,根本無價可講。再不像以前般凡事要講官僚的程序和理性,要講大體,要以理服人,從整體利益着眼。
難怪最近有報道,一些部門首長,甚至局長都在抱怨,財爺事前沒有與他們磋商,研究可以怎樣做,便自把自為地來個「一刀切」,欠缺過往的夥伴合作精神。這也是問責制下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