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yce花店結束營業,特地過歷山大廈跟幾位小姑娘道別,其實也跟一個時代說再見。
一九九四年,香港的繁榮到了極點,皇后大道九號新廈落成,專營歐洲名牌的Joyce遷入,佔了嘉軒廣場全層,足足一條街之闊,一頭是JoyceCaf?A另一頭向皇后大道中大門入口處就是JoyceFlowers。我每天早上從雪廠街下來到中環上班,第一眼就望到隔着明亮落地玻璃的一片花海,迎着晨光,粉白嫣紅,令人無端地喜上心頭。
花店本是點題;Joyce推銷的是都會優閒生活風格(那時叫做「品味」),從打扮到起居飲食,當然奢華之極,但最奢華的就是進門的私人花園的一片幽香。開幕時進口無數一束束小小的真正的紫羅蘭,托着圓圓的綠葉,是五十年代淑女的典雅。別問來價,只能在素衿上香一個早上。
但Joyce花店是創新,帶入開到荼靡的香港新的鮮花擺設的意念:進口新的花卉種類,着重大量採用綠葉、草、芒、乾枝、園圃式的圓形雜花花束花籃、四時季候的訊息、瓜果香料都能成擺設,代替了千篇一律的十二枝長莖紅玫瑰,其實是一場香的革命。後來爭相仿效者眾,但再形似也做不出Joyce的神韻天成。
然後JoyceFlowers隨着香港的神話凋謝,自嘉軒廣場移到歷山,漸漸露出冷雨名花的景象,我們殷勤過訪,窗下案頭,天天鮮花不斷,是放縱也是堅持。然後,守不下去了,水涸空瓶,JoyceFlowers翩躚飄入我們的回憶簿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