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司司長曾蔭權正在檢討香港的人口政策,長期以來,香港並沒有任何人口政策,殖民政府不會對一個借來的地方規劃人口政策。
香港城市大學管理科學系 曾淵滄博士
回歸後,香港經濟日漸下滑,才開始有人認為有必要檢討人口政策,但絕大部份人眼中的人口政策,實際上只是中國大陸每日持單程證進入香港的一百五十人的選擇政策。
我認為不應該如此狹義的看人口政策,這一百五十人的名額,長期以來都是中國內地各省市地方政府所決定的,英殖民地時如此,回歸後也一樣,任何想動這一百五十人念頭的建議,就一定會剝奪目前各省市地方政府的權力與利益,反對的聲音不會小。我認為沒有必要為這件事與中國各省市的領導人過不去,彼此搞保護主義對任何人都不利。
每一個建議應該控制一百五十人名額的人的焦點都是這一百五十人的質素問題,這群人當中,有不少在進入香港一年之後就依賴香港政府供養,成為領取綜援的人士,成為失業者,拉高了香港失業率。
我認為,要控制香港人口的質素,不一定需要從控制這每日一百五十名單程者的選擇權着手,還有其他方法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本文我將提出兩個建議。
我的第一個建議是宣布從二○○三年開始,新進入香港的人,七年之內不得享有綜援的福利,我相信,宣布之後,那些低質素的內地居民就不會想來香港,留在內地,生活費比較低,生活比較容易過,來了香港,取不到綜援,生活根本過不下去。今日,不少內地居民想到香港來,就是因為香港領取綜援的金額比他們在內地工作的收入還高。我們不需要取得單程證的控制權,我們只需要不讓他們領取緩援,質素低的人就會自己選擇留在內地而不是來香港。
我對人口政策的第二個建議是放寬內地居民來香港的簽證申請,允許內地學生來香港求學,不論是小學、中學,或大學,當然,條件是他們得付全費,沒有任何津貼;我們也可以允許內地病人來香港醫病,條件也是他們得付全費。
香港的教育水平,師資還是比內地強,升大學的機會也比內地高,相信會吸引內地比較有錢的家庭送他們的子女來香港念書,這些學生來了香港七年之後,可以發給他們永久居民證,他們將是香港的人才資產,他們的平均質素應該比較高,有助增加香港高質素人口的比例,有助改進香港人口老化的問題。他們來港念書,除了要交學費之外,也得住房屋,吃飯,行街,這些人的消費對香港疲弱的消費市場是一股新生力量。
來香港醫病的人不會得到香港的永久居民證,他們離開醫院之後就得回內地,但他們在香港的一切消費就比一般的旅客強,更會是香港日漸式微的私家醫院的主要顧客。將來,香港就可以發展成一個國際性的醫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