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滙基金投資公司昨天宣布,在下月推出最後一批盈富基金後便會中止持續發售機制,把手上剩下的官股全數撥作長期投資。
我們認為這個決定是明智及合適的,因為香港股市近期走勢非常疲弱,不管股市成交額及股價都了無起色,再加上外圍不明朗因素正因為伊拉克戰雲密布而逐漸增加;目前最需要的是減少市場上的不明朗因素,穩住投資者的信心。
外滙基金投資公司昨天不再出售官股的決定正好有這樣的效果,因此是值得支持的。
自九八年政府大舉入市購買官股後,政府購入的千多億官股已成為扭曲本地股市的因素,更令特區政府陷於尾大不掉、無法脫身的困境;其後政府雖然設立盈富基金持續發售機制,希望有秩序減持手上的官股,但每季政府發售官股時都難免觸發投機炒賣的情況;在市況好的時候影響還不明顯,但在市況疲弱時,發售官股便每每成為大戶沽空的工具,令股市波動更劇烈、令小投資者更容易蒙受損失。
現在特區政府終於在出售大部份官股後停止再出售官股,把這個不明朗因素從此去掉,這對本地股市來說自然是個好消息。
不過,從政府大舉入市到出售官股引致股票市場大幅波動的經驗來看,九八年政府出手干預股市實在是為禍極大、遺害極深的決策。
雖然特區政府因此而獲得數百億元的利潤,但香港社會及市民卻因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大舉入市除了加劇股市波動導致小投資者損手外,更重要的是,令香港作為「自由經濟堡壘」的聲名受到嚴重損害,令外國學者及投資者對香港能否維持市場主導政策、能否維持積極不干預政策產生懷疑。
應該看到,香港過去的成功、香港能吸引外來投資,最關鍵的是香港擁有區內最自由的經濟體系,讓外資及本地企業能在最少干預的環境下各展神通。然而在九八年政府動用千億元「托市」以後,這個優點被削弱了,企業對政府維持自由經濟的信心也打了折扣,結果自然影響他們在香港經營及投資的信心。
這樣的無形損失,恐怕比政府出售官股所得的利潤大得多,我們期望特區政府的財金官員能吸取九八年入市及出售官股的教訓,日後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圖﹚外滙基金投資公司在下月推出最後一批盈富基金後,便會中止持續發售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