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很長一段時間,電影的功能被高壓成一個:教育。電影成了徹頭徹尾的政治工具,老百姓甚麼時候該從電影裏得到甚麼教育,就像「營養配餐」一樣,在宣傳部門那裏,有着一張「明細表」。八十年代中後期,隨着思想領域的逐步開放,電影的娛樂性不再是一個禁區,一批新的電影人開始給電影注入娛樂元素。
但是,就像禁慾太久的人,一旦開禁就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那段時期,隨着藝術上「先鋒意識」的大量入侵,中國電影人中也有人急不可待地玩起了「先鋒電影」,其中,走得最遠的,就是跟張藝謀陳凱歌同列為「第五代」的導演田壯壯。
田壯壯,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84年,他拍出了中國第一部實驗電影《獵場札撒》,此後,《盜馬賊》、《藍風箏》等實驗電影的出籠,更奠定了田作為中國實驗電影「急先鋒」的地位。
但是,缺乏豐厚的文化底蘊,置最基本的電影元素於不顧,一味玩「先鋒」的電影,必定是要受到觀眾的唾棄的。對於來自媒體和觀眾的指責,田壯壯有一句名言:我的電影,是拍給未來的人看的。
既然是拍給未來的人看的,現在的人當場沒資格說三道四了。這種貌似聰明的論調,實際上也就等於讓自己「自絕於人民了」。所以,在大陸,田壯壯的電影,一直都只能在小圈子裏受到一小撮人的追捧。
最近,在蟄伏多年以後,田壯壯復出的第一部作品,竟然是重拍費穆的經典電影《小城之春》。可惜,對這電影「感冒」的人仍然不多,對此,田壯壯又有另一番說詞了:「浮躁的人不要去看。」問題是,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不浮躁的人有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