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與深港競爭

滬港與深港競爭

周八駿

今年八月三十日,上海市長陳良宇在上海接受香港傳媒記者的採訪,介紹上海未來五至十年的發展規劃,首次承認上海的重新崛起對香港構成一定的競爭。儘管陳市長肯定香港的種種優勢,但是,他對於上海將重點建立四大產業基地(南部化學工業基地、北部精品鋼材工業基地、東部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西部汽車產業基地)和發展「三港(航空港、象山深水港、鐵路港)兩網(鐵路交通網、高速公路網)一江(黃浦江)」的規劃,充份顯示上海在新世紀的勃勃雄心。相隔千里的香港是容易感受那迫人的氣概的。
幾乎同時,由國家經貿委經濟研究中心、上海市政協和上海市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的「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研討會」於上海舉行,被外界視之為以上海為中心和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啟動的標誌。
幾乎同時,深圳市長于幼軍向香港某媒體訪問團披露,深圳市將大幅調低在深圳工作的境外人士(包括港澳台員工)的薪俸稅由目前的百分之四十五至百分之十八,即高過香港的差距將由目前的三十個百分點縮窄至五個百分點。意圖很清晰:積極吸引境外優秀人才到深圳就業。

香港須重振雄風
深圳市長雖然還沒有像上海市長那般坦率地承認深圳發展對於香港構成一定的競爭,但是,君記否?他在一年前積極推動深港兩地二十四小時通關,旨在吸引更多香港人到深圳消費。那對於正受衰退折磨的香港經濟,不是一個好消息。
總之,無論上海、深圳還是香港,都應該明白,在新世紀中國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三地固然各大有可為之處,卻也無可避免地會展開競爭。
競爭並不可怕,怕的是缺乏競爭的目標和方向,怕的是缺乏應對競爭的戰略和策略,怕的是缺乏迎接挑戰的信心和鬥志。相比較,至少在當下,香港似乎相對於上海和深圳在這些方面較為遜色。
香港是不應該這樣的。目前的狀況,有多方面原因,不是這篇短文分析的主題。但是,有一點必須指出:香港必須盡快重振雄風。
按人口、面積、地理位置、經濟規模等等多項指標來衡量,長江三角洲區或經濟一體化的優勢是明顯的。香港必須認清形勢,積極推動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而且一定要擔當中心和龍頭,一定要妥善處理與深圳和廣州的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否則,競爭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