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員 吳志森
在輿論猛烈抨擊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馬時亨終於向公眾鞠躬道歉,遲了二十四小時的道歉,是經過縝密計算的產物,還是政府內部激烈爭論的結果,我們不必深究。但這場道歉大騷,安排之差勁,效果之失敗,可說是前無古人,但相信必有來者,希望通過傳媒改善馬時亨的公眾形象,結果製造出來的問題,比解決了的問題不知多出多少倍。
不知是誰出的鬼主意,道歉騷竟然只邀請六家電子傳媒現場參觀,在橫風大雨下聞風趕到的印刷媒體大部份被拒諸門外,只有一份親政府的報紙獲得特權入內拍攝。這種歧視性的安排,犯了傳媒大忌。翌日被絕大部份報紙大肆批評,新聞團體表示抗議。今次選擇性、歧視性的安排,使人懷疑馬時亨道歉的誠意。好端端的一場政治騷,因為劇本寫得錯漏百出,效果適得其反,相信政府的公關設計師也始料不及。
問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馬局長公開道歉的目的是甚麼?希望達到甚麼效果?答案很簡單,希望道歉能讓公眾消消氣,表示自己承擔責任,紓緩輿論對政府抨擊。
政府需要媒體作為橋樑,將信息發放出去,讓民眾接收。憑常識判斷,橋樑愈多,民眾收到信息的機會愈大。只選擇六家電子傳媒到場採訪,把印刷傳媒拒諸門外,如同放一把火將其他橋樑燒燬拆掉,斷絕了訊息流通的渠道,簡直連一丁點公關常識也欠奉。
對傳媒運作稍有認識的人都應明白,電子傳媒觀眾、聽眾數目龐大,爆炸力和感染力驚人。印刷傳媒的廣度和深度都超越電子傳媒,對讀者的影響更持久和更深遠,任何珍視自己公眾形象的個人和機構都會兩者兼顧,缺一不可。專門為改善馬時亨局長形象的關鍵大騷,竟然作出一個如此違反常識的安排,除了是愚蠢和無知可以解釋外,我找不到其他可能的答案。
特區政府為補救公關政策的缺失,特別在問責制推行後,個別局長與一、兩份報章「結盟」,特別為他們提供獨家消息,以換取報紙輿論的支持。這種做法並非新鮮之舉,殖民地時代有過,在外國也甚為普遍。但早有評論指出,今天這種短暫「結盟」太過赤裸,我「餵料」給你,你不按照我的意思寫,下次就沒有交易。所謂「結盟」不是基於理念或長遠關係,而是要立竿見影利益交換的短期行為,策略之拙劣,只會令政府的形象更差。
傳媒是監察政府的公器,不是宣傳工具。政府只能制訂利民政策來取得輿論支持,任何機關算盡,工於心計的把戲,只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