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張欣被內地雜誌《iLOOK》選為「中國最聰明的女人」,她由工廠女工成為擁過億元資產的地產發展商,更在有「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威尼斯雙年展」中獲得建築藝術推動大獎,成為首個獲邀參展的中國建築之餘,她更是首位獲獎的非建築師,也是首位女性獲此獎項。不過,張欣並不認同「聰明」這形容詞,她覺得自己只是足以「令人羨慕」。
記者:李敬賢 攝影:林栢鈞
年齡:37歲
職銜:SOHO中國總裁
學歷:劍橋大學經濟系碩士
婚姻狀況:已婚,育有2名兒子
1965 出生於北京
1980 移居香港當工廠女工
1985 往英國留學
1992 劍橋大學碩士畢業,往美國工作
1995 回北京與丈夫創業
1998 推出首個地產項目「SOHO現代城」
2002 獲威尼斯雙年展「建築藝術推動大獎」
「我覺得『聰明』的定義太狹窄,而且很主觀。所以當我獲選『中國最聰明的女人』之後,便向雜誌社投訴,說這個並不對。雜誌原本是做一個150人的選舉,題目是『誰是中國最令人羨慕的女人』,不知為何後來卻變成這個。」
問張欣覺得自己令人羨慕嗎?她答得非常巧妙:「從傳統的標準來看,很應該被人羨慕的。」她所指的傳統標準,包括擁有事業、丈夫與孩子,還有過她自己喜歡的生活。
張欣擁有的事業,的確令人羨慕。她與丈夫成立的SOHO中國有限公司,在北京引入「家居辦公室」(SmallOffice,HomeOffice)的新概念,於98年推出「SOHO現代城」,連續兩次成為北京銷售額第一地產項目,至今銷售總額已有接近四十億元人民幣。
其實,張欣由工廠女工成為劍橋大學碩士生,她前半生的傳奇經歷,亦足以令不少人羨慕。十五歲那年,她由內地來港與母親團聚,在工廠當女工,包括剪線頭、裝嵌電子零件等,流水作業地度過了五年,回想那段日子,張欣說:「不停地重複相同的動作,每一分鐘也過得很慢。」
五年後,她帶着三千英鎊往英國升學,抵達後的第一個感覺是「好恐怖」。張欣現在當然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亦可應付簡單的廣東話,但當時她根本不懂得英語:「加上看不到一張亞洲人的面孔,原來是好恐怖的,好驚,一個人時就不斷哭。」
連場大哭過後,張欣同自己講,始終也要食飯的,但又不懂叫甚麼食物,於是到超級市場買了即食麵。離開超市時,張欣終於碰到一個中國人,於是飛撲上前結識。
比起當初適應英國的生活,張欣覺得考進劍橋大學讀碩士輕易得多,只要多看一點書、多寫一點文章就可以,但她亦同意,成為劍橋大學學生的確是一項榮耀,是她當年最快樂的事情。
張欣說,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她擁有不同的快樂回憶,可以跟考入劍橋大學相比的,就是誕下兩名兒子,以及本月初在威尼斯雙年展第八屆國際建築展上,獲得「建築藝術推動大獎」。
張欣的參賽作品是她與丈夫在北京的房地產項目「長城腳下的公社」,這個建築項目結集了十二位亞洲建築師的作品,當中有兩位是來自香港的建築師嚴迅奇及張智強。而且是首個獲邀參展的中國建築,張欣還是首位獲頒獎的非建築師,和首位女性獲此獎項。
做事精明的張欣卻有糊塗的一面。原來她一直不知道威尼斯雙年展會頒發獎項的,前往威尼斯前,中央電視台記者請她若果獲獎一定要致電給他,張欣跟對方說:「我們只是去做展覽,他們不會頒獎的,建築展不像電影展,電影展才會頒獎。」到結果公布當天早上,她才確信有獎項這回事。張欣說,無論對工作、家庭或是參展,她必定投放最多的「專注」及「熱心」。「一有機會,就要做到最好。每做一個項目發展時,我也告訴自己,這是我一生人的機會,所以一定要做最好的。」
說到「聰明」與「愚蠢」的問題,張欣以她與潘石屹的婚姻來說明。留學英國的張欣,說得一口流利英語,每次她與舊朋友聚會時,她也是潘石屹的繙譯員。朋友看在眼裏,對她流露出同情的反應,覺得她很可憐,聚會也不能盡興。張欣說:「他們便會覺得我做了愚蠢的決定,但我認為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與潘石屹結婚,張欣認為是正確但不聰明。「我加丈夫可看到360度的世界,我看到前面的180度,他看到後面的,我們對同一件事,意見是完全相反。」
美國去年遭受恐怖襲擊後,中國鮮有悼念活動,北京唯一舉行過的悼念晚會,背後發起人原來是張欣。曾經在美國華爾街工作了三年的張欣,當時收到很多朋友給她的電話與電郵傾訴悲痛。身在北京的張欣,看到了「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不接軌」,感慨良多:「我在一間伊斯蘭教的餐廳內,看到大家高興地笑,覺得這裏沒有正義。」
完全出於內心的感受,她發起了北京唯一的悼念活動,三百多人,在一個掛了白色鮮花的院子裏點起蠟燭,向死難者表示悼念。「最失望的是,有些我覺得應該來的人,最後卻沒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