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一個家在氹仔,春天,官也街都是燕子掠地飛;那年頭,「氹仔」,好配合那樣的鄉土情味。「氹」,按《中華新字典》說,同,即塘。氹仔,就是小池塘,是水窪;窪藏水,水為財,添個仔字,謙虛點,是好的;然而,電腦時代來了,問題,也銜尾來了。
鍵入倉頡碼弓山水,就「函」和「弢」跳出來;常用的中文軟件,竟都沒有這一個「氹」字!另裝「不常用字軟件」,或者「造字」,問題算解決了;但只是我自己的問題解決了,發電郵,人家沒這種設備,出來還是一堆怪碼。
讀周刊,竟有把「氹仔」刊成「(乙水)仔」的;排版員臨急南水北調,水在乙外,大家雖能意會,但水去,則塘乾,不是吉兆。電腦程式的設計員,原來都是獨眼烏龜,都忽視、甚至歧視氹仔人,半點沒為氹仔日增的公私文件往還設想。
氹仔,作為地名,不能說有問題;起碼,問題沒蛇口和江門那麼大。我到蛇口,總覺得會讓蛇吞噬;江門沒去過,不想去,但每回聽說江門要搞清潔運動,就噴飯;遇天氣女郎報告:「江門,二十八度……」就覺得她搞錯了;醫生說,正常溫度,該是三十七。
氹仔,意為水窪,有了歧義,書寫和言傳,就可能發生這樣情況:大雨過後,氹仔爛地多氹仔,氹仔映出浮動白雲,正也反映氹仔和氹仔人悠閒的特性;但很不幸,一個氹仔深不見底,氹仔人誤踏氹仔遇溺,氹仔消防車急馳氹仔施援,無奈氹仔人脫離氹仔前受驚過度,從此,再分不出氹仔和氹仔……
當然,這只是我杞人憂天,跟大家開開玩笑;但古語有云:「氹仔浸蛟龍。」如果你大名蛟龍,比方說,叫戴蛟龍,到了氹仔,難免就會渾身不自在,終日覺得濕𣲷𣲷。客居氹仔的過江龍日多,要創業,不妨來賣抽濕機,或者開乾洗店。《說氹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