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失調是指月經周期、行經期間,經量、經色、經質異常。在中醫學上包括月經先期與後期,或是先後無定期、月經過多、月經稀少、經期延長,廣義的月經疾病還有閉經與經痛。本篇內容主要是講述月經過多。
正常育齡婦女月經周期為28天,最短不少於21天,最長不超過35天,行經時間為3-7天。每次經血總量約為40-80c.c.,如果總量超過80c.c.,則屬月經過多,類似古代中醫「崩漏症」。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的形成,主要是下丘腦、垂體、卵巢荷爾蒙系統紊亂、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增厚、生殖器官炎症和腫瘤、長期服食激素類藥物、或子宮內放置節育器等原因均可導致經期延長、經量增多,因而出現身體疲倦、面色蒼黃、頭暈氣促等貧血症狀。中醫則認為氣虛腎虧、虛弱不能攝血;心肝血熱、熱迫經血妄行;血中瘀滯、瘀血不去則經血淋漓不止。
治療本病,必須根據不同體質、不同病因分出唔同類型、分別治理,具體可分為如下幾類:
1.血熱血瘀:表現為經血深紅、夾有瘀塊、出血量多、便秘尿黃、脈象有力、決苔較黃,治以清熱祛瘀、止血涼血,藥用黃連、黃芩、生地、側冚葉、丹皮、小薊。
2.肝腎不足:經血淋漓、經期延長、頭暈乏力、腰腿痠軟,治宜滋補肝腎、養血止血,藥用熟地、山萸肉、杞子、阿膠、霍山石斛、旱蓮草。
3.氣虛脾虛:本型是較為多見之類型,症狀是經血量大、日久不清、或突見血崩、顏色淡紅、動則氣促、脈象細弱,治宜「補氣攝血湯」:人參三錢、北芪五錢、白朮四錢、艾葉三錢、蓮子肉一両,清水三碗煎至一碗,本方能補氣攝血,固本止崩。但血瘀血熱、陰虛火旺患者忌用。在時值秋季、氣候乾燥時刻、治療月經失調,忌用炮薑、肉桂等燥熱止血調經中藥。
備註:以上藥方僅供參考,患者必須按自己體質作適當加減調配,不宜濫用。
文:宗醫師(查詢:25777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