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有一項由青年協會做的調查發表,其中涉及青年人最欣賞的領袖,或是對自己作為領袖的信心及自我期望。調查結果有有趣的地方,亦有令人失望的地方。
失望的地方,是近一半的四成七青年人,認為即使有機會,亦不想成為領袖,當中有三成六的年輕人認為自己沒有能力、不懂或沒有潛質成為領袖。這樣看來,年輕一代的人對自己對社會都是悲觀的,而悲觀之餘亦沒有想過自己挺身而出,擔當社會領袖的角色,改變這個社會。這個心態與筆者所接觸的年輕人,可說不謀而合,大多數人的意願,只是一份安穩的工作,不是想改革社會。
這與二十年前筆者那一代的年輕人不同,特別是那時的大學生都有信心可以幹一番事業,甚而組黨結社,迎接九七新時代的來臨,最少大家對社會的態度是積極的。這無可避免又是董伯施政失敗的罪證。
補充一下,這個研究中的年輕人對象,是十五歲到三十五歲。這個年紀的人是未來社會的支柱,他們的失落與欠缺自信,亦可反映出香港走向沒落的趨勢。在若有機會做領袖,會當甚麼領袖的題目中,最少青年人願意當政治領袖,人數不足一成;最崇拜的人,是孫中山、鄧小平及毛澤東,皆是已作古的人物,更顯年輕人的逃避心態。看來香港的年輕人是沒有希望,我們還是接受多一些國內的青年移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