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言堂:面對逆境 更要自強

錦言堂:面對逆境 更要自強

相信絕大部份的香港市民也明白到,現時的經濟困局並非由單一因素造成。政府若要減低市民的怨氣,應盡早公布一個具備長、中、短線改革發展的藍圖。
筆者認為,既然逆境不能避免,倒不如趁此機會掌握新知識,提升自己。不應只是怨天尤人,反而要珍惜現有的一切。逆境更要自強,不可太依賴別人。
雖然我們不期望政府明天便會公布一連串之重大改革措施,但在一些事項上加快決定及執行,肯定會留給市民一個果斷、進取的良好印象。例如賭波合法化問題、改善貨櫃邊境運輸的等候時間、改革部份公共醫療服務……等等。
筆者認為在眾多改革當中,教育是最迫切及直接影響我們的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學好兩文三語、減輕功課量、縮減師生比率等,都是提升教學質素,從而增加下一代競爭力的方法。
我們不希望見到下一代重複同樣的步伐:日間上班、晚上去補習社學習英語或普通話。時間、金錢花了,但真正得益卻成疑。縱使完成大學,但修讀的英語或普通話課程卻可能要再由初級班開始。筆者對此感到諷刺及無奈。

重配資源 改善教育
語言教育改革(鞏固英語、加強普通話訓練)已是刻不容緩。我們起碼能掌握此二種重要語言,香港才稱得上是國際大都會。廣東話是方言,只能在廣東省及香港通行,普通話才是國際語言,中國大陸才是我們的機遇。
筆者認為應盡早在小學實行母語(普通話)教育。我們不要以資源、師資不足為理由而裹足不前。資源可分配,教育學院應作出配合,使普通話成為主要教學語言。
筆者接觸到的外國朋友,都以通曉普通話為榮。也因為通曉普通話,他們的待遇也更好。外國的大學早已增加了中國語文課程,他們已改變了七八十年代以日本為亞洲區軸心的看法,把焦點轉到中國大陸。倘若我們還故步自封、抱殘守缺,繼續以廣東話為教育語言,我們子女的競爭力肯定受到削弱。故此,語文教育的加強及改革應盡早落實。
李錦 新鴻基證劵策略師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