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星期六就到中秋節,一家人圍在一起吃月餅賞月也是一大快事。中秋在古代又叫「秋節」、「女兒節」、「團圓節」,最有代表性的賀節食品當然是月餅,有象徵團圓、吉祥之意。而除了月餅外,很多平日在中秋節會吃的應節食品其實也有其含意的,想知為何中秋要吃柚子和芋頭?看看下面的介紹便會知。
記者:謝翠玲 攝影:陳偉強、楊錦文
除了賞月食品,各個地區也有自己的中秋菜式。今次便介紹其中三款中秋菜式給大家,看看可會有興趣做一桌特色中秋宴。
這個中秋玩月羹的歷史比較悠久,最早見於唐朝的文獻中。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中《月令粹編》卷十三中提到:「汴中節食,中秋玩月羹。」這個湯羹在三十年代仍見於嶺南,以桂圓、蓮子和藕粉製成,蓮子和桂圓好吃又好意頭,浮在湯羹中如水中明月,十分有詩意。
藕粉100克,鮮蓮子200克,桂圓肉50克,冰糖200克,杞子少許
1.把桂圓肉泡水浸軟,備用。
2.鮮蓮子加溫水150克,隔水蒸至軟爛,備用。
3.大鍋中加清水500克,加入冰糖煮至溶,放入蓮子、杞子和桂圓肉。藕粉加溫水拌勻成漿,倒入已收小火的糖水中煮至藕粉熟透成透明糊狀即可。
中秋食藕,有寄語團圓之意,而把蓮藕切片加肉餡而製成的藕盒子是江浙地方的中秋菜式,此菜又叫藕餅,跟月餅有異曲同工之妙,同為中秋賀節餅食。江浙一帶多培種七孔藕,其肉質細嫩,鮮脆甘甜,色澤潔白,用來香煎更覺鮮味。
蓮藕1條,豬肉碎適量,葱碎1條
1.把蓮藕削皮切片,每兩片中間下端相連。
2.豬肉加入葱碎,加入鹽、醬油、粟粉調味略醃。把已醃好的豬肉夾入兩片藕片中間。
3.在藕片表面拍上麵粉,放入鑊中煎至金黃而內餡熟透即可。
上海人口味嗜甜,而有團圓意義的中秋當然更要有口味甜蜜的酒菜同食才更有意思。他們中秋設宴喜以桂花蜜酒同佐食,而除了桂花酒外,另一種同樣甜糯的南瓜也曾是舊日上海的中秋食品。往日喜取老南瓜來跟糯米飯同煮,因其糖份較重,吃來份外香甜,而現在若想把這菜式重現,也可用較甜的日本南瓜代替。
糯米100克,南瓜300克
1.糯米先浸水1小時,備用。南瓜削去硬皮及瓜瓤、瓜子,切成大片,先放入鍋中煮熟。
2.將已浸水的糯米加入,加適量水份煮至米熟成飯。將糯米飯及南瓜拌勻攪茸,即可供食。
3.糯米飯面放上切成小粒的南瓜作裝飾。
除了上面提過的幾種中秋菜式,其他地區也有自己獨特的中秋應節食品。如四川人在中秋會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台灣的宜蘭地區則除月餅外,還吃一種以麵粉做材料,中間抹上黑糖烘焙而成,香脆爽口,跟月餅各有特色。而自有獨特文化的少數民族如傣族也很看重中秋節,他們會圍爐坐飲酒,品嘗狗肉湯鍋和豬肉乾巴、醃蛋和黃鱔乾等。
中秋節在古代,其實是拜祭月亮的日子,這天也是土地公的生日。在這個接近收成的日子,百姓農民都會懷着感恩的心情,對天──以月亮為代表,對地──以土地神為象徵,來歡度這個節日。當時的百姓相信祈求月神的保佑,可使全家團圓吉祥,所以要吃月餅。而除月餅外,也會吃柚子,因為「柚」與「佑」諧音,希望吃過柚子,能得到月亮護佑。加上柚子在此時當造,而圓圓的外形跟月亮相似,也就成為應節食品,這食俗流傳至今。
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在各地也很普遍,而其中的原因也各有說法。一說廣東地區是為紀念中秋節元末殺撻子的歷史,當時的人以其頭祭月,後改以芋頭代替,所以稱剝芋頭皮為剝鬼皮。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便把這說法說明。而其後這習俗在其他地方流傳,則演變為有寓意消災辟邪的意思。而台灣某些地區,也有以芋頭作拜月祭品,當地俗語說:「吃米粉芋,有好頭路。」取芋、路諧音,祈求祖先保佑自己找到好工作。
蘋果在本地中秋食品中雖有機會參與其中,但多是貪其為爽口水果,可為多吃月餅而至感油膩的腸胃幫助消化而已。但其實在北方,蘋果是中秋賞月席上的主角之一。在着重一家團圓平安的中秋節慶,有意頭的食物皆受到歡迎,蘋果也就有「團圓果」的別稱,大概是取其「蘋」跟「平」音相近,有平安團圓的寓意,所以蘋果的價格此時在北方會較貴。
雖然在古書記載中,有關菱角如何成為中秋賀節食品的描述不多,但菱角卻是中秋節席上不會缺席的食品之一,應是跟其盛產期在中秋前後有關。菱角又名龍角,在中秋附近的時節會特別多供應,一般家庭會以比較簡單的水煮法來煮熟食用。要令果肉容易咬食,可在把菱角烚煮撈起後,放入冷水下沖洗,利用冷縮熱脹的原理,令果肉容易跟硬殼分離。
秋天盛產蟹,除了大閘蟹外,其他的品種的蟹在這個時間同樣肥美,所以也成為古人過中秋時,不可缺少的賞中秋席食品。古人中秋食蟹的熱鬧情景,在劉若愚的《酌中志》便有記載:「洗蒸熟,五六成群,攢坐共食,嬉嬉笑笑。」古人愛把蟹蒸熟,蘸醋蒜同食,並配以同樣合時的桂花酒,邊賞月邊遙想在月宮砍桂樹的吳剛,另有一番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