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投資者投訴某滙控股證的升幅較正股為低,認定發行商在作祟。筆者嘗試向他解釋,窩輪的價值其實受到很多不同因素影響,包括槓桿比率、引伸波幅等,正股股價只是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有時並非能夠單從股價表現就可推算出來。
由於買賣投資衍生工具遠較買賣股票為複雜,且牽涉更多變數,一般散戶較難掌握,因此筆者建議投資者應有一定的股票投資經驗,才可涉足衍生產品投資。可惜,現實告訴我們,不少缺乏投資經驗的散戶在未有充份了解產品特性下,便急不及待參與買賣。一旦虧損,便將矛頭指向發行商。至今,許多投資者仍存有誤解,認為發行商出輪的目的,是要從散戶身上牟利。
隨着衍生產品日漸普及,投資者必須深入認識各種投資工具,切忌人云亦云。更重要的是接受一套全新的思維,就是投資者與發行商是同坐一條船,彼此唇齒相依,當中並無涉及任何對賭的成份。
無可否認,以往某些發行商的舉措可能令投資者失去信心。例如投資者明明看對方向,奈何發行商不肯積極承接,甚或不願積極為股證提供報價,令套利計劃落空。故此,投資者在買賣股證前,必須考慮發行商的信譽及其過往報價表現,切勿盲目追捧熱門股證。
坊間仍有不少讀者相信發行商與投資者在任何情況下都處於對立位置,要改變這種根深柢固想法,重建投資者對發行商的信心,實在是刻不容緩。
事實上,自年初實施新例以來,各發行商都努力爭取表現,不但推出佣金代付計劃、舉辦各式各樣的教育研討會,甚至在產品種類及莊家報價表現方面下工夫。這些良性競爭,對推動市場發展,有着正面的幫助,從另一角度來看,最終得益的也是散戶投資者。
發行認股證是一盤長遠的生意,要生意繼續發展,必須提高產品質素及強化投資水平,從而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假若大部份投資者都因投資失利而選擇離場,甚至絕迹於窩輪市場,發行商可能亦要關門大吉。因此,發行商一直努力去教育投資者不同的投資技巧,希望隨着他們增加對產品認識,能更有效地提高投資回報。
為加深投資者對股票掛鈎產品ELI的了解,並認識目前牛皮市況的投資對策,筆者誠邀他們參加於9月25日(星期三)黃昏舉行的ELI投資策略講座,免費入場,歡迎致電28233788登記。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