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部份人都會覺得香港小孩統統都是食肉獸,愛吃肉和雜食,不吃蔬果。但原來也有細路淨食飯和菜,同樣搞到媽咪不知所措!還有一些十級揀飲擇食的小孩,幾乎乜都唔鍾意食!面對種種不同的偏食行為,難怪有心理學家指出,超過5成家長都曾經歷過孩子不同程度揀飲擇食的問題。
記者:吳佩璇 攝影:楊錦文
ImageKid:簡思恩
鳴謝:邁步兒童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學家黃馨儀
臨床心理學家黃馨儀指,兩、三歲的小孩已渴望有自主權,所以孩子純粹抗拒某一些食物,父母不宜跟他們爭拗,只要孩子的身高體重合乎標準,不妨多着眼他們愛吃那些有益食物,而非迫他們吃他們不愛吃的有益食物。而孩子偏食,離不開以下3大原因:
1.天生脾性:有些人與生俱來不愛接受新事物,而小朋友對溫度、味道、質感等都較大人敏感,故容易出現偏食。
2.「難忘」經驗:若孩子曾經辣親,或從小生病時就食通心粉,都可能造成其不吃辣或通心粉。
3.環境影響:父母本身偏食,又或有同學仔不吃某些東西,都會對孩子揀飲擇食造成影響。
1.適當給孩子選擇權,尊重他吃和不吃甚麼,以及吃多少。要小孩吃不喜歡的食物時,可說:「試少少,試完唔鍾意先唔食」,令小孩也不致完全抗拒。
2.很多細路食飯時都會發脾氣,父母應從小教導「唔鍾意可以唔食,但一定唔准發脾氣」等,親子關係才不致因小小食物而變壞。
3.給孩子嘗試新菜式時,該由他喜歡的口味入手,如他愛吃薯仔,可試煮紅蘿蔔,而非突然轉吃質感全不一樣的番茄。
4.父母不妨多參考營養書籍,若孩子不喜歡薯仔,也知道有甚麼食物可取代。
5.從小教導子女飲食均衡金字塔。
1.獎勵性質叫孩子進食其實並非好方法,如此只會強化幼童好惡,令其更明確知道自己愛和不愛吃甚麼。
2.幼童的味覺特別敏感,不宜忽然煮跟平日很不一樣的食物。
3.若發現孩子拒抗某些食物,不宜成大碟上,宜逐次逐少給他慢慢試。試得十次八次說不定就會習慣。
4.最忌電視或玩具撈飯,這會分散注意力,減低食慾。
7歲的煥章,體重只有48磅,比同齡孩子閒閒哋輕10磅!原來他對食從來不主動,食一兩啖飯就話飽,幾乎餐餐都要迫!凡有汽的東西,包括汽水、硬的食物,如肉類甚至椰菜花、以及有骨的……統統都不吃!媽咪試過將肉剪碎,他才勉強嚥下,有時又只𡁻唔吞!即使是薯片糖果,也不會主動要食。媽咪蔡太也沒奈何:「成日顧住玩,要命令式咁叫佢食,搞到我都唔使食!」
臨床心理學家黃馨儀針對他每餐只食幾啖的問題,建議可將一日三餐變成一日五餐,小食多餐以增加每天的總攝取量。至於顧住玩或電視撈飯會分散注意力,應戒掉。不愛吃硬或有骨東西,可能是吞食物有困難,又或純粹是懶,不妨找專家睇清楚。
小孩子多抗拒清淡無味的食物,4歲的明仔卻剛剛相反,只吃白飯和青菜,令媽咪馮太一樣閉翳:「擔心佢唔夠營養。」用盡任何烹調方法,如切碎雞肉或蛋之類混入粥仔中,明仔仍會吐出來!本來明仔已到了戒奶年齡,但飲開奶粉的他,對其他奶類製品一律不碰,搞到媽咪又不敢要他戒奶,惟有讓他吃鈣片、魚肝油等補充營養。也試過就仔仔的偏吃情況看心理醫生,但卻一切正常。馮太說:「惟有寄望佢大啲Taste會轉變。」
只要身體健康,只食飯和菜其實問題不大。媽咪可循序漸進給他試不同食物,切忌心急或跟孩子爭拗。若擔心他營養不均衡,可請教營養師意見。
7歲的Vicky不愛蔬果,生果只吃西瓜,食條菜也是要迫,但講到食雞翼就一次過可食7、8隻!媽咪黃太將食物造成公仔模樣、有時又會帶囡囡到街市,讓她親自揀相對喜愛的蔬果。
媽咪所試的方法值得鼓勵。孩子參與買餸、煮餸等過程,讓孩子感到父母的尊重。家長可多集中在孩子相對會吃的蔬果,毋須刻意迫他們吃相對不愛吃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