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包皮有價!香港大學醫學院最近以二萬多元,從美國購入六塊由初生男嬰的包皮培養出來的人工皮,成功移植到四名本港病人的創傷皮膚上,以代替一向沿用的自體植皮,減少病人進行手術時的痛楚。港大醫學院亦已發展此技術,成功替一名男童,利用自體包皮進行移植。
港大醫學院骨科學系副教授葉永玉建議本港設立皮膚庫,收集初生男嬰身上沒有實際用途的包皮,以培養成人工皮,作為日後皮膚移植之用,預計皮膚庫每年的運作成本約為二百多萬元。
而利用初生嬰兒包皮培養人工皮,可減低人工皮移植後出現的排斥情況。
葉永玉昨在「2002皮膚激光治療及面部整形外科術地區大會」記者會上表示,港大醫學院骨科學系及解剖學系正進行人工皮的基礎研究,現已掌握人工皮的培養方法,即運用細胞培養法,將皮膚細胞數量增加至最多五百倍,造成有真皮層及表皮層的人工皮,作移植之用,最快可於一周內完成培養過程。
港大醫學院曾於一九九九年,利用此技術成功為一名雙手受到食肉菌感染的五歲男童植皮,過程中男童的包皮先被割下並培養成人工皮,再移植到其雙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