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論員 陳雲
大學迎新營出現的淫穢宣傳和嫖妓口號比賽,問題並非只在表面的校園性騷擾和大學生私德敗壞,而在主事者的失禮和徇私,迎新營籌委會以其無知自大和創意貧乏,漠視大學校園的文明標準和公共空間的禮儀,將大眾交流的場合「公器私用」,宣洩其鄙俗品味,洋洋得意,受到傳媒和輿論譴責之後,又無膽爭辯,只是怯懦地說,來年會派監察員檢查宣傳口號。至於校方,也不從道德教育立場處事,只是按照法理,派「性騷擾政策委員會」調查。學生當校園是砵蘭街,校方則當自己是警民關係課。大學應是一地的道德勇氣和知識創意的頂峯,以該校師生的表現,回歸後的香港,可以休矣!
觀察一個政府的水平,要看其反叛者的行為;香港校園在董建華治下,雖然用各種評核制度和臨時合約來壓迫教授,又威脅裁減大學經費,但學生竟不痛不癢,在校園吟詠妓院打油詩,舞弄低俗色情遊戲。從大學生的反叛行為來看,可見政府的壓迫無水平也無品味。
香港歸順共產中國之後,科大、理大以至中大等校園相繼鬧出低俗的淫穢事件,有兩個耐人尋味的問題:一是為何此等事件不在新生學業成績欠佳、教學條件也較差的私立大學出現?二是香港六、七十年代的傳媒淫穢程度勝於今日,又無制裁性騷擾的法律,為何當年的大學生不會當眾宣淫?
私立的或自負盈虧的大學,未有鬧出淫穢事件,想是因為校方不容學生胡鬧,敗壞名聲,影響生計。然而,歐美的公立學校,學生也公私分明,私下性愛開放,但未見公然宣淫。可見公立大學校風敗壞,是校方失德失職,「上樑不正下樑歪」。然而在香港的特殊政情之下,只要校方令大學生對政治失去興趣就是成功,那管道德敗壞,歪的下樑不但不受貶斥,而且還獲提拔,到教育局當上樑、做局長去也。
六、七十年代的報章淫穢程度勝於今日,然而大學仍有儒雅風氣,這是因為公共空間的禮儀仍在,例如當時無人敢在公眾場合閱覽色情雜誌,以粗言穢語高談闊論,英國總督法度嚴明,斷不敢將政府化作實驗個人慾望的私器,隨便推出「八萬五」然後又嬉皮笑臉地說政策「不存在」。回歸之前,政府總部門前是公共空間,人人可進;回歸之後,豎立鐵欄,化作私人禁地了。上行下效,政府處處化公為私,大學生自然心領神會,無視公德與公職,將代表大學(或書院)歡迎新生的迎新營,化作自家後院的賣春場。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前立法局民主派議員梁耀忠在會上指斥推選臨時立法會的委員會,是「臭罌出臭草」,遭主席黃宏發驅逐離場。今日回顧,梁氏真是一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