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呂漢光
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局長向傳媒透露,正積極考慮「一拖三」的輸入外勞政策,即每聘用一名本地工人,便可申請輸入三個外勞。另一方面,工商及科技局局長亦正研究為廠商提供土地、稅務、輸入勞工等優惠,吸引廠商回流香港。他們主要考慮有關計劃能否為本地勞工創造職位,紓解失業情況。筆者對這類建議的成效存有疑問,更擔心優惠政策最終變成糖衣毒藥。
亞洲金融風暴後,亞洲各國的貨幣大幅貶值,生產成本因而下降,港元因與美元掛鈎,生產成本恐怕還要一段長時間的調整期,才能與鄰國拉近距離。香港除工資外,其他的營運成本亦頗高,若特區政府要透過提供優惠,使廠商的生產成本大幅下降,所要付出的代價必定十分沉重。
而廠商北移主要受內地低成本吸引,若日後優惠取消,廠家會再把生產線遷往成本低的地區,特區政府是否願意長時期提供優惠?據報道,是製衣業大力倡議「一拖三」政策,但製衣業工人是較低技術的一群,國內與香港的工資相差數倍,在同一機構同工不同酬所衍生的內部矛盾,不容忽視。再者,工資差距太大,會引發許多經濟學者稱為「租值追尋」問題:僱主會千方百計爭取輸入更多外勞,更甚者是僱主先結束現有在港的業務,然後再開業來換取輸入外勞的權利。
除製衣業外,上月底由三十一個本地廠商會成立的組織,向政府建議設立邊境工業加工區,並為廠家提供差餉、公積金、電費、水費等減免措施,他們認為許多廠商是願意為香港好而減少利潤。筆者有緣與有關召集人暢談,他們為使香港經濟復甦所付出的努力及誠意,筆者十分敬佩;但絕大多數商人仍會在法例容許下,爭取最高利潤,若政府接納建議,「租值追尋」的問題將會揮之不去,現有廠商定必會鑽空子來爭取優惠;而設立邊境工業加工區所牽涉的保安、出入境、交通等問題,使有關建議流於空談。
另方面,兩位局長均說要採取措施吸引高增值的廠商回流;筆者不禁問,高增值行業的土地、勞工等成本相對地較不重要,為甚麼特區政府要提供優惠?這些行業要求的是高質素的員工、配套設施及優良的營商環境,要知道香港從來沒有限制輸入海外專才。小恩小惠對高增值行業沒有吸引力,大恩大惠香港無法負擔。
如無意外,優惠政策只會對低增值及勞力密集的工業有吸引力,若真的讓廠商大量輸入外勞,現有本地四十萬製造業工人,會慢慢由外勞所替代,優惠政策好比慢性毒藥。市場動力驅使廠商北移,正好說明香港沒有條件,讓低增值及勞力密集的製造業茁壯成長,特區政府若強行使用優惠政策,迫使香港走勞力密集的回頭路,實在愚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