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智慧:勿再拆毀工業防護牆

投資智慧:勿再拆毀工業防護牆

普遍來說,政府所選擇要支持或保護的工業,通常都是因為該行業對整體經濟負起重要的功能,又或者是該行業在開始時需要投入龐大資金,如不加以援助,當企業要面對高風險的營商環境時,若預期盈利不足以補償承擔的風險時,企業便不會考慮在該行業作出新投資,我們所熟悉的公用事業及建基設施,便是這類型的工業。由於這類企業得到政府的支持,盈利能力相對地穩定,投資者亦願意定出較長遠的投資目標。
不過,並不是所有工業都應受到保護,又或者接受同等的保護方法。不同工業會有不同的特性,所以政府應對不同的企業,透過不同方法來施予援助,歸納來說,大概可分為透過金錢補助和透過非金錢補助的方法來進行。以透過金錢作出補助為例,政府可以透過修訂較低的稅率,又或者提供補貼,令企業賺取的盈利回復至合理水平;透過非金錢補助的方法,可以經由發牌形式或透過入標方式,限制市場供應商的數目,確保經營者有足夠空間去賺取應收的回報。
香港經過80及90年代初的經濟高速增長期後,在世界漸趨向自由貿易下,由90年代末期開始,政府開始逐步把本地多個工業的防護牆拆毀,先是電訊業、銀行業,然後到證券業,各行業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競爭者,盈利已被推低至接近不可接受的水平,企業新投入的資金日趨下降,加上本港正值經濟收縮期,為了本地數以百萬計市民的飯碗,為政者應是時候改變對各重點工業的支持及保護政策,停止再拆毀保護本地工業的圍牆。
彭偉新
鼎康御泰證券研究部副經理